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網絡互助路向何方? 業界:拼團隊人才、流量敞口、資本加持

2019年07月04日08:52 | 來源:人民網-消費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李彤)原本是持牌保險機構的沃土,但隨著網絡互助“野蠻人”的入場,掀起了波瀾,也留給市場更多想象的空間。

網絡互助是否給商業保險帶來沖擊,是跨界展業的“彎道超車”?在經營壓力與變現能力之間,網絡互助如何走得更遠?被消費者期待的“第二社保”,如何被有效監管不成為“法外之地”?有業界人士表示,網絡互助行業進入門檻低,持續運營的難度高。從長遠看,平台間比拼的是團隊人才、網絡流量和資本持續追投。

“巨頭”跑步進場 資本持續追捧

網絡互助,即用戶預存十元到幾十元不等的小額資金加入平台,當發生大病時,即可申請互助,費用從每位用戶均攤捐助。

日前,網絡安全公司360公司發布了“360互助”產品,成為繼螞蟻金服、滴滴之后,又一家布局網絡互助領域的互聯網企業。新入局者有之,已深耕著亦有之,且行業發展之快、規模之大,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期。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國內11家主要網絡互助平台會員人數已經超過1.5億人,累計互助金額接近11億元。有數家平台的用戶數量,超過千萬級別。

在悟空保創始人陳志華看來,行業的快速發展是市場剛需、技術創新、經營理念轉變在倒逼醫療健康保障市場的供給側升級。“在社會效益上,扶危濟困、雪中送炭是傳統美德﹔在經濟效益上,滿足了中低收入人群對重疾保障的需要。這些都是網絡互助平台及產品迅速發展的基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更為產業打通了快車道。”

陳志華認為,盡管我國保險市場已經發展多年,但市場份額大多集中在標准化的財險范疇,對醫療健康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與消費者需求還有不小差距。旺盛的市場需求與服務供給的不足,兩者間的空間給了網絡互助行業迅猛生長的土壤。

資本追捧也是網絡互助炙手可熱的重要原因,資本方篩選平台時更關注什麼?

記者梳理發現,一些互助平台已經經歷了數次融資,動輒上億元,悟空保在天使輪就達到了6000萬元。

有從業人士表示,資本方首先是看產業市場規模是否足夠大、賽道足夠寬﹔其次是平台設置的門檻有多高,“護城河”越深被抄襲的概率越低﹔三是資本退出的時間和方式。“但最終還是看人,一流團隊即便在二流賽道也能跑出好成績。”

強監管下 網絡互助如何“站穩”風口?

洞見健康險的背后,是每一個網絡互助平台的商業保險之心。有媒體報道稱,在2016年初市場上有數百家平台,資本推動、各方洶涌、賽道濟濟。

但隨著市場的迅猛發展,問題也不斷顯現,在2016年底監管部門一紙《關於開展以網絡互助計劃形式非法從事保險業務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戳破了網絡互助迅速吹起的泡沫。

把網絡互助平台拉回到現實,重新審視自身的商業路徑的還有一紙罰單。2018年10月,信美人壽在支付寶平台推出了重大疾病保險“相互保”,承諾“零元加入、分攤不到一毛錢就能獲得10萬元到30萬元保障”。火爆了40余天后,信美人壽被監管部門約談,“相互保”被停售。2019年4月,銀保監會對信美人壽開出罰單,列明違規事實,回應了此前的市場關注。

網絡互助是保險嗎?在陳志華看來,網絡互助不是商業保險,更不會替代商業保險,而是醫療健康保障的有益補充。他說,目前大家對於眾籌籌款、網絡互助、商業保險的認知並不清晰。眾籌籌款是在發病后的籌集資金,可以線下發起,也能線上籌集,救急不救窮﹔相比傳統商業保險的產品設計復雜、保費較高、發病后補償,網絡互助的產品簡單易懂,保費低、繳費便捷,賬戶體系能查詢、資金用途可追溯,屬於發病前的預防。

“我們推出了悟空保、悟空互助社、悟空籌產品,保險是通過商業體系給用戶保障,互助是通過契約精神互幫互助,眾籌是通過社會公益和社交關系連接保障,這三者是互補的關系。”陳志華說,通過悟空籌擴大受眾覆蓋面,通過悟空相互保實現支付性和經濟性,通過向商業保險轉化實現平台盈利。

有業界人士表示,在2016年有不少平台鎩羽而歸,更有甚者從行業退出消聲滅跡。行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前端獲客效率低、成本高,后端產品研發慢、用戶轉化率差。

陳志華認為,在市場競爭中能夠生存發展的平台,要解決大規模獲客、消費者保險認知教育、高性價比場景銷售三方面問題。目前網絡互助的展業方式集中在兩方面,一類是以互聯網大鱷為代表的“流量型打法”,利用平台優勢將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引流”過來,目前看轉化率還不低﹔另一類是做垂直細分市場,專注特定受眾的產品需求,通過增加用戶粘性,提供更多基於消費場景的保險服務。

“受益於股東58到家的資源,悟空保關注家政、月嫂、保姆等群體,他們有著不低的收入,但被醫療健康保障的覆蓋率差,當出現大病現象時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陳志華說。

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哪些網絡互助平台能夠生存並獲得發展?有業界人士認為,首先,團隊人才積累是第一要素,要諳熟人才背后的資源優勢,將策劃與想法轉變為商業實踐﹔其次是網絡流量的支撐,要佔據網絡流量敞口,在更短時間做到更大用戶規模﹔三是資本的支持,資金持續的投入是現階段網絡互助平台生存的保障。

此外,陳志華還認為,盡管網絡互助不是商業保險,但在風險防控上面對著相似的問題,前端審理嚴進、后端理賠嚴出的底層邏輯沒變,網絡互助最終拼的也是“誰的賠率率低”。

有專家認為,隨著“大塊頭”平台的出現、“碰錢的都要管起來”的監管思路、市場對醫療健康保障需求的迫切,這都有利於行業的穩健發展。那些定位精准、資源優勢突出、風控得力、用戶粘性高的平台,將在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

(責編:劉卿、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