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假日消費:除了吃吃喝喝,還有詩和遠方

趙明昊
2019年09月19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中秋假期甫過,文化旅游成績亮眼。據文化和旅游部披露,今年中秋假期全國接待國內旅游總人數1.05億人次,同比增長7.6%,76.4%的游客參與了當地中秋節文化主題活動。與“五一”、端午假期相比,兩代、三代在中秋假期同游的人次佔比提升了約14%。這個中秋,假期味兒少了,團圓味兒和文化味兒多了。

  文化和旅游消費的火熱,是近年來以文促旅政策落地見效的証明。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后一切都忘掉,這樣的旅游體驗想來大家都不陌生。幸好,這樣的情形正在逐漸成為回憶。如今,大受歡迎的,正是那些可以幫助游客沉浸於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鄉情,從體驗項目中學習到新知識、豐富人生感受的旅游項目。通過深耕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豐富游覽過程中的文化體驗,旅游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向縱深。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區,“中秋望月詩會”已經連辦三屆,為功夫少林平添一份風雅之情﹔上海鬆江舉辦“我們的節日·中秋”漢文化展示系列活動,游覽醉白池之余,還能欣賞到中國歷代服飾秀、民樂演奏、“中秋拜月”祈福儀式,頗為有趣。

  文化和旅游消費的火熱,也是我國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人民群眾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正不斷發生變化,對於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旅游,特別是對“景點拍照”的狂熱,其實仍是一種“佔有商品”的方式,是對精神生活匱乏的補償﹔而文化旅游的興起,則代表著人們向追求“享受服務”跨越出的一大步。同樣是游覽故宮,在“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下豎起剪刀手拍照是一種體驗,於宮園小徑賞花探柳、欣賞美景則是另一種體驗,從磚牆草木中尋訪帝王故事、觸發懷古幽思的感受就更加不同了。旅游者背景有差、興趣各異,可以有不同的需求,但旅游資源的供給者就需要進行全方位自我提升,通過不斷創新,將固有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盤活,以多樣化的文化和旅游產品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國人文化旅游消費模式的轉變,同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經濟發展理念的機會。物質匱乏時期,政府以GDP為綱,實際上就是要通過不斷增長的物質產品來提升生活質量。但當我們不斷地進行物質消費,達到某一臨界點后,其產生的滿足感就會面臨邊際效益遞減。即便廣告營銷無時無刻不向人們灌輸物質享樂的趣味,人的本能卻會把自己拉回到對精神世界的關注。近年來,隨著“不唯GDP論”“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觀念的提出,全國文化需求高漲、傳統文化熱潮、文旅產業興旺,都証明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大大拓展了人民群眾對幸福的認知廣度和深度:渴望融入大自然,了解人類歷史和文學藝術。

  從吃吃喝喝到詩和遠方,背后是國人70年的拼搏奮斗。更長久的幸福之路,在我輩腳下。

   (作者:趙明昊,系吉林大學商學院數量經濟學博士)

(責編:張晉(實習生)、孫博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