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定制邁向平民化 未來汽車用戶說了算

聚焦汽車定制
汽車已經從個人代步工具,衍生成為一種彰顯個人品位的生活方式。誰都不願意和別人雷同,從私人領域的汽車改裝,再到廠家主導的汽車定制在汽車界開始流行。全媒體記者留意到,如今再加上“跌跌不休”的車市環境中,同質化的競爭更“逼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汽車江湖。汽車定制已經不再是豪華車的專利,而是在諸多汽車品牌的主導下,走下“神壇”,邁向平民化。不過,曾經“昂貴”的定制服務能否解決成本和用戶需求之間的矛盾呢?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莉
【體驗】
如“點餐”一般直接在APP下訂
買車時,很多人糾結:買豪華旗艦版吧,有些功能似乎沒什麼用﹔買中間配置的車型吧,有些必要的功能又沒有。通過定制,不僅可以解決這種選擇痛點,還可以打破新車配置上的捆綁銷售,使消費者的部分特殊配置需求得到滿足,如選裝電動尾門、按摩座椅等。全媒體記者留意到,大規模定制的浪潮正在中國的汽車行業興起,如今很多車企的汽車定制,不再是“選裝包”,而是實打實細化到車上每一項部件。價格合理、流程便捷高效、交付及時,消費者也能踏入收費“平民級”的定制化服務的大門。
車主卓先生最初買車時對“2+2+3”座椅布局情有獨鐘,但通過實際體驗后,發現因為布局問題,乘坐兒童座椅的孩子隻能坐在第三排,不方便照顧。於是他在選擇好心水的MPV車型后,向廠家發出“定制需求”將座椅改成2+3+2布局。車主唐先生換車時看中了一輛四驅SUV,考慮到自己跑越野路段較多,定制了大尺寸輪轂,還選擇差速鎖,強化愛車的越野脫困能力。事實上,以上兩位車主的案例如今在買車市場並不罕見,不少車企已經可以或多或少地實現不同程度的新車“定制”服務。
國內一家汽車品牌宣稱個性選擇范圍多達“40個大類100多項配置”,真能選這麼多嗎?在該汽車品牌的服務APP上,全媒體記者“親自”體驗“DIY”愛車的感受。就像點外賣一樣,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在每一個汽車選項中,配置想要的汽車樣式,如大燈樣式、內飾風格、大屏、智能科技配置、高檔隱私玻璃等都可以“定制”。可定制內容涉及面很廣,僅氛圍燈就有64種可選。
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最終可實現精細化的個性定制,車輛“撞衫”的概率可謂少之又少。最有趣的是,APP上還可以3D查看車型,了解各處細節的搭配效果。提交后,APP顯示:在線下單之后最多等待30天就能提到愛車。這是真的很便捷了。延續了幾十年的由企業制定套餐的賣車模式,就這樣開始轉變為“客戶定制點餐”的買車模式。
【調查】 平民車定制服務漸入佳境
個性化定制服務由來已久,從服飾、皮包,再到勞斯萊斯、賓利、蘭博基尼等超豪華車,“定制”一直被看作是彰顯擁有者獨一無二的專屬身份及個性的價值所在。但是,由於極高的成本,這項特殊的服務一直未能走入“尋常百姓家”。很明顯,這種現象如今已經在平民車市場改變。
近十家車企開啟平民化定制
哪些企業在平民車上推廣定制化?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上汽大通是C2B平民化定制推廣首個吃“螃蟹者”。2017年上汽大通發布首款互聯網定制產品SUV D90,並上線面向用戶直接選配的“蜘蛛智選”平台,所有人通過“蜘蛛智選”實現40個大類100項的汽車高感知配置。一汽-大眾2018年年初開始布局定制車業務,在7月正式發布,主要針對探歌、探岳及速騰等核心,用戶可根據偏好自行定義車身顏色、內飾風格以及裝備配置,一汽大眾表示由此累計的搭配組合超過萬種以上。
新能源車企似乎更為依賴通過定制服務帶來用戶“好感度”。廣汽新能源也在今年4月Aion S上市時,推出了深度定制服務,將所有非基礎性的配置拆分,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性購買。廣汽新能源表示,這些選項最終可產生超過1.68萬種定制組合。新造車企業當中,蔚來、威馬和小鵬都有自己的用戶定制系統,如威馬汽構建的C2M客制化生產方式,可實現1000多種不同車型配置的規模化生產。
超50%用戶選擇了個人定制
對於平民汽車定制,一開始外界聲音並不看好,部分認為消費者不願浪費時間去選擇定制,而是習慣了選擇廠家組合好的配置,省力省心。然而數據卻讓人看到了在高度同質化競爭的車市中出現了“新的江湖”。
據廣汽新能源此前公布的數據,Aion S在預售階段訂單便超過3萬輛,其中私人用戶定制佔比超過50%,這說明深度定制服務得到了消費者的肯定。至於最早推出定制服務的上汽大通則告訴記者,當前所有的新車成交訂單裡,有三四成的消費者通過C2B模式自由搭配愛車,以私人消費者為主的G50、D90車主在線定制比例更是高達60%。上汽大通的很大部分訂單,都是“定制服務”創造的。一汽大眾則表示,其定制車業務上線以來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定制車板塊的訪問量累計突破120萬,實現銷量近千輛。
【業內解讀】
擺脫價格戰、同質化的“新路子”
“當前市場都在打價格戰,價格戰的本質就是同質化,一樣的東西沒辦法去擺脫目前的市場格局。定制化就是從傳統造車裡面擺脫出來最大的滿足顧客需求的做法,平台化的車型再加上個性化的重疊,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成為主流。”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表示,對車輛的個性化的需求是必然的選擇,面向普通大眾用戶的定制化的實現,一方面依賴於企業的研發設計水平,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廣汽的生產方式和先進的大數據技術。那麼這麼多的“定制”選項,會不會給本就繁瑣的制造過程帶來新的負擔和不便,車企如何解決呢?如何高效傳遞用戶定制需求,並進行生產制造消化等問題便擺在眼前。業內人士指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的進步,為汽車行業快速實現數字化轉型,在規模化生產制造和消費者需求之間架起了連接橋梁,已經使得汽車定制不再是豪車的專屬名詞。
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瑞說,為解決在短時間內實現體量巨大的定制化生產,建成了首個C2B定制工廠,可以在消費者下單前,通過智能排產的數字系統進行生產計劃編制,“預知”消費者需求,確定零部件的數量和種類,並進行相應的生產計劃安排,縮短C2B定制汽車的生產時間。王瑞表示:“基於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制造體系,交車時間已能控制在30天以內。”因此,跳過傳統4S店等繁瑣的中間溝通環節,車企利用工業互聯網掀起了數字化轉型,用戶隻需通過手機APP或網頁即可對車輛的顏色、造型、配置等進行自由選擇。威馬汽車在回復記者提問時亦表示:互聯+數字化是最大的武器。“將數據匯總到大數據進行優化和處理,讓威馬從客戶需求到生產交付整體價值網絡的各環節更緊密高效協作。”威馬汽車稱,其C2M客制化生產模式可實現1000多種不同車型配置的規模化生產,根據用戶大數據定制生產的車型提車周期短至3周。
【展望】未來汽車用戶說了算
中國懂車的消費者越來越多,“90后”和“95后”購車需求催生汽車消費個性化需求。一汽-大眾定制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汽車定制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消費者定制范圍主要集中在外觀的顏色、配置等內容上,但他深信,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未來定制內容和深度都將有質的變化,並迅速普及到全行業。“面向大眾化的定制或有望在‘源頭’就開始,即在車輛的研發設計階段即可讓用戶介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的汽車制造和銷售不再是廠商選擇消費者的B2C,而是消費者選擇廠商的C2B。因此讓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和價格,或主動參與產品設計、生產和定價,產品、價格等彰顯個性化需求,再由生產廠商進行定制化生產,是必然的趨勢。平民化定制也正反映出當前中國的汽車市場正處於轉型的過程,更多的車企在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