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醫療美容事故頻發 專家:市場供需失衡 亟待培育合格從業者

劉卿
2019年12月22日08:38 | 來源:人民網-消費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消費頻道“消費洞察”欄目,邀請專家學者聚焦美容行業發展。劉卿攝

近期,在人民網消費頻道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推出的“消費洞察”訪談中,有專家表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醫療美容投訴3535件,涉及售后、質量、安全、價格等問題。通過正規訓練、達到衛生部門要求的整形外科醫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醫美市場迅猛增長的需求。

隆鼻、線雕、抽脂、植發……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同時,非醫療美容場所從事醫療美容治療、非正規培訓的人員執業、使用非合格的醫療美容產品等亂象屢遭詬病。亂象叢生,醫美行業發展困境如何破解?

醫美事故時有發生 消費者維權取証難

從媒體曝光美牙速成班學員兩天就能畢業,尚分不清藥水就拿“資質”﹔到某醫療美容品牌被疑標價數萬元的針劑,真實價格不超千元……行業魚龍混雜,給消費者帶來“毀容式美容”現象時有發生。

記者梳理發現,有些醫美機構存在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據新華社報道,2019年11月,北京一家企業的轉運眉推銷員,話術培訓3天即可上崗,通過宣傳可將價格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普通文眉推銷成價格19800元起步的“開運文眉”。

消費者醫美消費維權之路艱難。據新京報報道,2019年9月,因在東部某沿海城市的醫療美容醫院打了瘦臉針,女子李帆“整張臉垮了”。李帆要求醫美機構賠償200萬元,但醫院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免費給她打幾針玻尿酸,或者賠償1萬元。當事人雖覺不公,但因其達不到《醫療事故評級標准》中最輕微的四級醫療事故標准,難以獲得侵權損害賠償。

消費者因醫美事故致死情況也有發生。據北京商報報道,2019年7月,大連某女士在醫美機構進行隆胸手術,手術開始4小時后,該女士出現心臟驟停,在送往醫院后經搶救無效死亡。

醫美“黑”機構緣何頻現不止?

在沈陽工作的燕子(化名),幾年前去韓國某美容醫院學習微整形技術,回國后開設了一間微整形工作室,主營微針美塑、祛斑煥膚、玻尿酸填充等項目。燕子告訴記者說,現在自己也收學徒,8800元零基礎就可以學近十種微整形項目,學成后發一張結業証書,學員就可以自己實操美容項目了。

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2018年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數據顯示,在“黑醫美”市場中,每10名醫美從業者中,就有9名“黑醫生”。非法醫美機構已成為醫美行業發展的阻礙,醫美“黑”機構緣何頻現不止?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專職副秘書長曹德全在做客人民網消費頻道“消費洞察”欄目時表示,中國的醫療美容行業正處於初級起步階段,當前國內有醫美需求的人群數量多,產業增長速度快。市場需求和供給嚴重失衡,是行業出現非法違法現象的重要原因。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目前在國內衛生部門注冊的醫療美容機構有一萬余家,而經過逐級正規訓練、達到衛生部門要求的整形外科醫生不足三千人。

曹德全說,不僅是在醫療美容行業,整個醫療領域,人才的短缺問題都是長期存在。醫療人才的培養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人才缺口大的問題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成員李斌律師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醫美機構是否合規經營也是原因之一。一些醫美機構通過夸大宣傳、低價團售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其推銷手段往往誘導消費者產生沖動消費。

今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了2019年醫療美容違法違規十大典型案件,其中五起是關於出借或未取得、未校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証》擅自執業,三起超登記范圍開展診療項目,兩起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

規范發展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多方發力

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索木芽告訴人民網記者,規范醫美行業發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行政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醫療美容企業的多方發力。

索木芽說,首先,醫療美容機構和從業醫生一定要具備相關資質,這條法律紅線不能違反﹔其次,行業協會和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培訓、教育和引導﹔三是,發揮中國消費者協會、全國消協組織,以及媒體及消費者的力量,加強社會監督,形成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

醫美有風險,選擇需謹慎。索木芽說,醫美行業和其他消費行業不同,消費者需親身體驗甚至涉及人身安全,這類消費意味著消費者要面臨更大的風險。消費者應該擦亮雙眼,謹慎選擇,從機構和醫生的執業資質,到藥品是否合格均需考慮周全,不要貪圖便宜,以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責編:李軼群、許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