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后管理停滯 7000小貸公司尋“生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讓餐飲、旅游、住宿等眾多小微企業遭遇生存危機,以小微客戶、個體經營者為主要客群的小額貸款行業也遭遇嚴峻考驗。小貸公司數量、貸款余額、從業人員數量的“三降”本就讓行業處於大浪淘沙的洗牌期,疫情的突來更令小貸公司雪上加霜。但危機與轉機總是相伴而來:利用互聯網技術、線上數據等尋找和觸達客戶,優化風控方式,成為7000余家小貸公司“生門”的關鍵所在。
業務開展幾乎停滯
作為旗下擁有24家小貸公司的東方邦信融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胡嵐在參加中國小額信貸聯盟舉辦的關於疫情對小額信貸行業影響分析線上研討會時表示,“疫情之下客戶需求不足,導致小貸業務的商業可持續性、財務可持續性受到了沖擊”。她無奈道,“公司今年整個1月幾乎沒有放貸,而賬面上有幾億的資金需要付息,財務成本壓力陡升”。
通常而言,小貸公司主要服務於“三農”、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等群體。疫情持續發酵,各行各業都受到巨大沖擊,小微企業短時間內要想恢復到往常的生產經營,依舊困難重重。南充美興和美興四川小貸總經理何良剛也表示,疫情對貸款需求的影響較大,“公司在2月雖然已經開工,但是目前還沒有發放任何貸款,更擔憂的是不知道何時疫情得到好轉”。盡管疫情暴發后已有1500多名客戶受到嚴重沖擊,但他對行業發展仍持樂觀態度,“隻要疫情得到控制,生產得到恢復,我們沒有太大問題”。
唇亡齒寒。何良剛指出,疫情對貸款資產質量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1月疫情暴發后,很多客戶當月底就不能按時還款。該公司1月的風險貸款在此前的基礎上增加了400多萬元。在這種情況下,對客戶進行貸后回訪,預判疫情影響成為眾多小貸公司的當務之急。根據胡嵐所述,目前對旗下小貸公司的貸后回訪情況簡單統計發現,每家大概有14%-30%不等的客戶明確表示不能按時還款或者還息。這些客戶中一方面是企業經營出現了困難,另一方面是一些農貸客戶不能出門出村,無法按時還款。
隔離之下的運營難題
在逾期增加、研判受影響的背景之下,疫情給小貸公司的貸后管理帶來很大負面影響。與線上消費貸款不同,小貸公司發放的貸款更多是經營性貸款、抵押貸款,需要和客戶面談。在和客戶物理隔離以后,如何更好地繼續運作貸后管理給小貸公司的從業者帶來困擾。
積木美行小貸總經理蒲果對此感受頗深,他坦言,公司主要做純線下的經營性貸款,需要和客戶面對面進行服務,在不能出門展業情況下,無法到現場開展貸后管理。“我們的客戶主要從事服務行業,這些客戶本來准備靠春節賺錢,疫情暴發后,90%以上的客戶面臨現金流困難,這對未來的客戶返款影響很大,也會導致公司風險在一兩個月內高企。”他同時指出,目前主要通過微信、電話與客戶進行聯系,了解客戶的還款能力和意願。
事實上,對於開展線上業務的小貸公司,貸后管理、風險控制也同樣面臨著考驗。信也科技董事長胡宏輝在研討會上直言,小額貸款領域,催收是風險管理至關重要的環節。雖然目前金融科技公司大部分的催收工作都是由智能語音技術來完成,但是仍然離不開人工催收的介入。疫情導致延時開工、避免密度較高的電話中心作業,顯然會對回款率產生影響。
優勝劣汰洗牌加劇
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引導民間融資規范化的使命,小貸行業曾一度風光無限。不過隨著強監管來臨、助貸業務興起,小貸牌照的價值逐步邊緣化,陷入發展瓶頸。根據央行披露的最新數據,小貸公司面臨著公司數量、貸款規模、從業人員“三降”的局面:截至2019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680家,較2018年末減少453家﹔貸款余額9287.99億元,而2018年末,該數據為9550.44億元﹔從業人員下降至8.31萬人,去年前9個月共有7740人離開小貸行業,另謀出路。
在多位小貸公司從業人員看來,疫情籠罩下,小貸公司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凸顯,洗牌的速度將加劇。雲南省小額貸款協會會長毛雁斌表示,小貸公司作為服務民營企業的角色,在疫情加速對民營企業洗牌的過程當中,同樣也較大程度上加劇了對小貸行業的洗牌。這對留下的小貸公司是一種利好,同時也促使小貸行業加速規范和健康發展。他預判,“疫情會加快小貸公司的洗牌速度,有可能過去三年間減少的小貸公司數量,今年一年就可能達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線下業務受限后,互聯網小貸或將迎來“發展的春天”。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白澄宇認為,此次疫情加速了互聯網經濟的滲透,讓大眾更加接受和習慣在線服務模式,這也促使了不少新需求的產生。在此情況下,小貸行業應加大對於在線服務模式的創新。與之相適應,互聯網小貸業務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新的發展機會也已萌芽。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副理事長孫同全分析稱,此次疫情可能會對農民務工影響較大,部分農民工可能更傾向於一段時間內在家鄉附近創業就業,而不是到大中型城市務工,這將會使得農村的生產經營性貸款需求有所增加。
加強科技實力突圍
疫情當前,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為客戶提供服務、跟進客戶情況的同時,也倒逼小貸行業加快線上化、數字化轉型。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7000多家小貸公司絕大多數的業務偏線下,在疫情持續時間較長、線下經濟活動受限嚴重的背景下,小貸公司的業務面臨較大挑戰。未來小貸公司需要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的技術、線上數據等尋找和觸達客戶,優化風控方式,改善業務困境。
在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而國家經濟的向好基本面、小貸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大方向不變。在業務形式方面,建議小貸公司加強線上科技能力培養,建立如線上服務平台等形式的溝通渠道,以減少疫情帶來的短暫沖擊。螞蟻金服小貸平台總經理吳兆波則表示,目前小貸行業上雲、數字化是可行的,門檻也越來越低。
當前形勢下,小微企業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銀行也在發力小微金融,進行客戶下沉,這都對小貸行業的發展形成影響。要想在市場競爭下突出重圍,經營思路和模式的改變尤為重要。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認為,那些真正願意開展小額信貸業務的機構,應借此契機順應時代潮流,合理合規運用金融科技、互聯網技術等不斷調整與完善自身的業務模式與運營方式,為日后更好地發展做好准備。
此外,雖然互聯網小貸備受重視,但是目前監管層尚未出台統一的網絡小貸監管政策,使得行業發展難以得到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多位從業人士呼吁監管加快政策的出台,同時在稅收、貼息、不良補償等方面希望給予小貸公司扶持。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吳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