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轉戰直播 文玩“宅經濟”的得與失

馬嘉會 胡曉鈺
2020年02月17日07:41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轉戰直播 文玩“宅經濟”的得與失

  文玩直播早已不是新鮮事物,隨著線下市場的暫停,各類“無接觸生意”“宅經濟”也成了文玩人在這一特殊時期直面的選擇。北京商報記者看到,淘寶直播平台上多家翡翠玉石類的商家在夜間12點仍有上萬的觀看量,最高的有近10萬人,超過同期的口紅、服飾直播,成為“頂流”。當然,對於許多文玩經營者來說,“宅經濟”的錢也並不如外界看起來那麼好賺——線下市場關閉,線上貨源成為問題,如盛產於湖北十堰地區的綠鬆石。

  夜間直播的“頂流”

  閉市抗疫期間,一些居家“貓冬”的文玩人在線上聚起了人氣。今年情人節前一天下午,北京商報記者看到淘寶的文玩類直播中,直播間內少則百余人,多則2萬-4萬人在線圍觀或交易。

  值得關注的是,文玩直播的人氣在凌晨更高。翡翠玉石類的直播間流量普遍在2萬人左右。最火的一家店鋪標明晚9點后開賣“高檔鑲嵌”,手件、珠寶飾品價格基本都在萬元以上,到了晚12點后在線人數近10萬。遠超情人節禮物熱門選項的化妝品、服飾類直播。由於無法統計確切的成交量,單就關注人數看,堪稱“頂流”。

  特殊時期的文玩直播模式也有新變化。一些網紅文玩直播間一改之前常見的“賣家加主播”雙人在線模式,響應“無接觸”要求,由賣家留貨寄賣。從前三方議價的熱鬧場景不復存在。主播則標榜“貨主不在隨便賣”,聲稱價格更傾斜於買家。

  淘貨與把玩的樂趣似乎在一時間被轉移到線上。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閉市中的潘家園舊貨市場也推出“宅家不宅心”線上活動——自2月起,舉辦知識型直播3場,聊文玩知識、文玩故事﹔將潘家園各電商平台、舊貨市場內商戶資源進行整合,以公眾號圖文的形式向公眾推送,“幫商戶防疫在家也能做成生意”。

  不過,對於部分文玩經營者來說,“線下不通線上就火”絕非是通用定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眼下一些文玩直播間成為“10元大賣場”,賣家需靠超低價或者免費贈送的活動拉動銷量、吸引流量。

  線上貨源的困局

  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顯示,有多少文玩經營者正在邊“宅”邊做生意。“就我了解,視頻、直播等‘宅經濟’的形式,大概十個文玩同行裡面有兩個人在做。此外,微信則是比較傳統、普遍的線上交易形式。”從三年前就涉水直播的資深文玩商家安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熱衷線上玩法的文玩人並不多,特殊時期有所增長,但整體參與數量仍舊有限。

  雖然有大商家的“頂流”成績在前,但非常時期“宅經濟”的錢也難言好賺。平時在淘寶直播,安剛眼下卻暫停了淘寶平台的生意:“現在人們都宅在家裡,線上生意可以做起來。但市場關閉了,貨源跟不上就成了最大的問題,沒有足夠多的新品可以展示銷售。”令安剛頭疼的,還有多位武漢員工無法按時回來復工的問題。

  貨源與儲備的情況不盡相同,不同的文玩門類在“宅經濟”中的表現也不同。北京商報記者關注到,備受文玩收藏者喜愛的綠鬆石最重要產地在湖北,受疫情影響,綠鬆石類文玩、手串的銷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窘境。

  北京商報記者向標注為湖北礦區的五家綠鬆石店鋪了解情況,各家均表示短時間不再開礦。在直播間中,常有顧客對湖北貨源表示疑慮,店主反復強調“手串都經過消毒,順豐快遞可按時發貨”。還有店主表示,“工廠在湖北,發貨倉庫已搬到廣東”。

  有著16年綠鬆石經營經歷、老家在湖北十堰的潘家園商戶黃芳因過年返鄉,目前無法返回開業:“貨在北京,人在湖北。目前隻有‘宅’,無法有任何銷路。”

  對於眼下綠鬆石的行情,微博文玩收藏類大V“雷哥出品”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產地被嚴控,綠鬆石市場可能會有波動。”在黃芳看來,“品質高的一直是稀缺貨,價格穩定。可能對普品會有影響”。

  排除特殊時期產地的因素,報國寺市場的商戶於先生看來,也並非所有文玩門類適合閉市交易:“例如古董雜項,不經面談,線上能交易的實在很少。”入駐京東拍賣的銘帥玉器店主劉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線下是淘貨,線上人們是有針對性選購。春節以來這段時間,線上玉制品中賣得好的以百余元的女性飾品為主。”

  多手盤活的生意

  對於機遇重重也困難重重的“宅經濟”,文玩人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經驗之談。

  因貨源不足暫停了淘寶直播的安剛,眼下活躍在今日頭條平台。可以看到,他的“石話師說”賬號已有十余萬的粉絲。在頭條平台上的直播或視頻不以賣貨為主,主要是講述一些文玩知識,或者鑒藏經驗。據安剛介紹,“一些愛好者對知識類視頻感興趣,進而通過微信找我交流,對我朋友圈展示的一些手頭的文玩感興趣”。

  關閉了一個直播平台,另一種知識類的分享卻成為了新的引流方式。“最近一些新手買家買走了一些一兩百元的‘入門’玩件。”在安剛看來,買家興趣的養成也是持續性的生意——“通過逐步的學習和豐富手中的串珠,會‘成癮’”。

  對於黃芳這樣常年深耕線下市場的經營者來說,“宅經濟”也是兩套策略,“多年的熟客都在市場內,我除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實體門店之外,還會通過代銷模式做線上,將部分商品以底價供貨給流量好的直播平台”。談及今年因特殊情況未能開啟的線上經營,她表示,按以往經驗,春節期間的代銷收入會有數十萬元,所以接下來條件許可時,還將延續部分貨品直播代銷的方式經營。

  雖然整體上看涉足視頻、直播的文玩人並不算多,但劉叢認為“宅經濟”的風口也是大勢所趨,建議同行們在均衡房租、人力費用的前提下盡早嘗試多形式的經營。

  在另一些文玩人看來,“宅經濟”也並非隻有線上一條路可行。平時專注批發市場的潘家園商戶張偉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近期在家操起了手工制作臉譜的老本行。“與其閑著,不如用現有時間精力制作高價的手工精品,為復市做准備。”復雜的工藝也為“宅經濟”帶來了別樣的附加值。

(責編:劉卿、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