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跨界抗疫 賬單算一算:
益生菌食品訂單翻一番消毒液打敗化妝品“手比臉貴”

立白消毒液生產線。(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冉冉)
藥物、疫苗研發周期長、失敗風險大的特點不可忽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涂端玉)
疫情期間,一些具備跨界實力的企業發揮自身潛在優勢和協同能力,快速改造車間,以十幾萬至上千萬的日產量,短時間內填補緊缺物資缺口。這些企業盈利嗎?提高免疫力食品銷量增4倍﹔食品化妝品企業是怎樣內部跨界的?根據“出門化妝少、居家消毒多”增加消毒產品生產銷售超200%﹔疫情過后生產線作廢會有什麼代價……記者採訪相關企業,為跨界企業算算賬。
近日,一段生產消毒水、用飲料瓶灌裝的視頻,在網上火起來。
投700萬元生產消毒水
記者了解到,一家飲料食品企業投入700多萬元,改造生產線投產84消毒液,已經通過了第三方機構的檢驗,但由於生產消毒液對設備具有腐蝕性,因此其價值1000多萬元的飲料生產線將就此報廢了。
疫情期間,跨界生產層出不窮,最早有車企、石化、紙業甚至耳機企業都量產口罩,隨后防護服、益生菌、消毒水等抗疫物資,都從“毫無關系”的企業生產線上得到量產,並投放一線。
2月10日,廣州電纜有限公司正式復工,三天后加急改造醫用口罩鼻梁條生產線,兩天后第一批試制品運往番禺區一家口罩生產廠。記者聯系廣纜了解到,目前該企業已經改造出一條日產1200千米的鼻梁條生產線,每日產量可供1000萬個醫用口罩使用。幸運的是,該企業生產線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電纜與鼻梁條在制作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用塑料包裹金屬,隻要滿足醫用級技術標准即可,因此等疫情過去后,生產線並不會浪費。
此外,碧桂園跨界研制出一種“煲仔飯機器人”,每小時做120份煲仔飯,24小時無接觸生產和配餐,馳援武漢醫護和隔離人員。類似的跨界生產還有一大批服裝、家紡企業(贏家、夢潔、水星、羅萊家紡),改造車間為無菌生產車間,進行防護服加工,加工后再進行消毒和封裝。
提高免疫力食品銷量增4倍
除了顛覆性跨界之外,不少企業還調整了自有生產線,將原來的“副業”升級。
比如營養品牌健合在疫情期間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整生產結構,2月益生菌訂單為原來2倍,Swisse 維生素C相比去年同期接近3倍的增長,跨境益生菌銷量同比增加4倍。
記者採訪食品行業人士獲悉,此次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於提高免疫力產品的需求快速增大。其中購買益生菌的消費遠遠超過歷年同期。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益生菌”,多個知名品牌隻能“預售”。
乳企蒙牛也向記者証實,其主打益生菌的冠益乳產品在過去一個月裡的銷量同比增長3~4倍。
不止是食企,日化洗滌界的龍頭企業立白,也敏銳捕捉到疫情期間“出門化妝少、居家消毒多”的市場需求,優化生產結構,過去一個月裡加大洗手液、84消毒液以及衣物除菌液的投產。記者從立白獲悉,除了捐贈之外,醫護消毒產品的銷售已經翻番,尤其消毒液同比增長超過200%。
跨界企業 能盈利嗎?
日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郝鵬赴保障重點醫療防控物資的中央企業開展專題調研時強調,要不惜代價、分秒必爭,通過改造轉產、增產擴產、統籌海外採購等,千方百計、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一線重點醫療防控物資保障工作。當前,國企民企都投入到這場緊急保供的應急生產中。
企業跨界生產、改造轉產,盈不盈利?記者採訪相關企業獲悉,目前直接跨界生產口罩、防護服等抗疫產品的企業,除了部分服裝和家紡企業之外,都沒有將盈利放在第一位。
同時,利用自有生產線調整結構、改造轉產的食品及日化等企業,市場銷量成績不俗。但相關企業在抗疫號召下,捐贈了大批乳品、保健品及醫護消毒產品。在充分保証醫護及隔離人員以及抗疫一線的需求下,增加投產和市場銷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