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校外培訓面授改線上 專家:可免責但須退還學費差價

2020年02月28日07:37 | 來源:法制日報
小字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大中小學生迎來了“史上最長的寒假”。目前,學校正式開學的日期尚未確定,但一些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已經按捺不住,紛紛啟動了春季課程——原來線下面授的課程基本都改為線上課。對此,許多家長表示難以接受。

培訓機構單方面改變授課方式是否構成違約?在這種情況下,不退差價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消費者的權利該如何保障,如果不接受線上課,是否隻能選擇退課?對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春季課程開班在即

家長面臨艱難抉擇

北京李女士(化名)的孩子目前就讀小學三年級。經過一番考量,她在春季班開課前的最后一刻,“忍痛”把某校外輔導班的課程退掉了。

幾天前,李女士接到培訓機構的通知,被告知受疫情影響,所有春季課程都轉到了線上,但依舊是線下面授課的價格,如果感覺不合適可以選擇退班。隨后,李女士又接到通知,在線課程改為在某App上實時聽講。此外,教材也沒能按時寄到,隻能自行在網上下載打印。

“我們報的這個語文班,老師算是業界名師,當初報名的時候非常不容易。而且價格不低,一個小時就要200多元,一次課兩個半小時近600元,學費要一次性交一年,費用近3萬元。”李女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上課半年來,老師現場授課的效果確實不錯,所以還是感覺很值得,“但現在就像是花高價買了現場票,結果隻能去App上聽課。”

盡管培訓機構承諾,轉為線上課后教學品質不會改變,並將提供更周到的服務,甚至還會安排5個至9個老師針對一個孩子進行輔導。但李女士對此並不看好,最終選擇了退課。

“我本身不太會輔導孩子,花錢報班也是想讓自己輕鬆一些。線下課的時候,有專門的老師負責收集作業,我隻需要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就行了。現在轉為線上課,老師會在微信群裡布置各種打卡作業,這樣家長要跟著付出很多額外的精力,徒增了不少壓力。”

跟李女士有著同樣煩惱的家長並不在少數,但也有部分家長出於各種原因的考慮,並沒有選擇退課。

“因為要‘佔坑’,不想讓孩子‘失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家長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自己孩子在學校成績很好,甚至覺得有些“吃不飽”,於是在外面報了奧數培訓班。由於孩子表現出色,還被選拔到了相對難度較大的高級班。但這種班不僅名額有限,還有淘汰機制。一旦退班,很有可能會給后續的學習帶來不便。

“我們也覺得授課方式改變肯定會影響授課效果,而且網課一次要3個小時,對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視力也會有影響。但好不容易考上了這個班,老師也不錯,一旦退課了想再報上名,恐怕不容易,隻能堅持上下去。”這位家長無奈地說。

採訪中,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疫情確實給教育培訓機構帶來了損失,但這種風險應當主要由企業來承擔,而不是全部轉嫁給消費者。

面授課改為線上課

培訓機構不退差價

以往,在線課程的價格一直都很便宜,大約只是線下班費用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據了解,受疫情影響,寒假期間已經有不少機構將寒假班由線下轉為線上,但都配合推出了額外贈課或者返學費等優惠活動,甚至還開了不少免費的網絡課程。

而春季課程由線下轉為線上,很多機構並未退還差額,並且優惠活動也明顯減少,大多是幾百元不等的優惠返現等活動。返現的金額會轉到報名賬戶裡,僅供續費時使用,並不能直接提現。即便是有贈課,也是一些娛樂性較強的內容。因此,有些家長並不買賬。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按照慣例,培訓機構在寒假期間一般都會有各種優惠活動,但更多的是一種促銷行為,目的是為春季招生吸引生源。因此,正式的春季班課程本身優惠力度就會變小。

談及為何不再退還春季班線上課和線下課的差價,這位業內人士表示:“從機構的角度來說,師資沒變,班額大小沒變。此外,房租也照常付,工資正常發,而且還增加了線上課的設備成本,所以機構為了生存也隻能作出這樣的決定。”

《法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明確表示不退差價的,主要是一些市場佔有率較高的較大培訓機構。與這些“有底氣”的大機構形成對比的是,一些中小機構則繼續採取大幅度優惠的手段,以期靠好口碑來扛住此次疫情帶來的沖擊。

2016年年底,閆娜在北京創辦了一家以數學課和英語課為主的校外培訓機構,規模較小,員工不到100人。其中,全職教師57名,學生達數千人。受疫情影響,此前寒假班在春節前就已轉為線上。

閆娜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我們機構的特色是擁有平均教齡7年的優秀教師團隊,以及課堂上很高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后者在轉為線上課后效果會有影響,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自制力有限,對網課吸收效果也差。我們經過全員表決同意,疫情期間授課老師隻拿基本工資。不但寒假所有課程免費,春季班也繼續進行優惠。”

“目前按照要求先收了5次課的費用,但疫情期間不劃課時費,而且家長可以隨時退費。如果疫情結束願意接著上,則把課轉為線下,並開始劃課時費。”閆娜坦言,作出這一決定對小機構來說並不容易,“我們目前場地房租大概100萬元左右,加上人員的基本工資,真是挺困難的,現在隻能等到扛不住了再說”。

但讓閆娜頗感欣慰的是,疫情期間免學費等舉動,不但為自己的機構留住了老的生源,還帶來了不少新的生源。對於線下轉線上的春季課,不少家長甚至主動表示願意按原價繳費,希望以此能支持該培訓機構繼續存活下去。

授課方式被迫改變

違約一方可以免責

線下課變線上課,該不該退差價?

“面授模式下,付費水准和服務是相對應的。現在改成線上授課,家長們願意無條件接受當然是好事。但是,商家也要尊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不能不當得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作為消費者,家長有權要求退還差價,如果培訓機構不退款,則有權解除合同,不承擔違約責任。

劉俊海說,從合同法角度來看,培訓機構因暴發疫情而將線下課轉為線上課,雖構成違約行為,但可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違約責任。首先,家長與培訓機構之間簽訂合同,雙方均要弘揚和嚴守自由公平的契約精神,嚴格守約踐諾。其次,倘若突發的疫情導致原合同約定的面授方式無法履行,包括法律上履行不能以及事實上履行不能,違約方是可以免責的。也就是說,教育培訓機構不再舉行面授,不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培訓機構不再進行面授雖然不承擔違約責任,但按照公平原則,與之相應的學費差價則應退還家長。這既是公平原則的要求,也是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劉俊海說,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角度來看,學生以及家長是消費者,課外教育培訓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者,所以必須尊重與保護消費者的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這也有助於提升課外教育培訓行業的公信力與競爭力。

(責編:劉卿、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