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不宜對“五一”、暑期旅游市場反彈預期過於樂觀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陳溯)中國社會科學院21日對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旅游業影響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一次沖擊,不宜對“五一”、暑期和“十一”等重要時點旅游市場的反彈有過於樂觀的預期。
當天,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線發布了《旅游綠皮書:2019—2020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以下簡稱綠皮書)。
綠皮書指出,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降至十年來最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引發全球旅游增速放緩,新冠肺炎疫情使旅游業進一步陷入泥潭。
世界旅行與旅游理事會(WTTC)3月25日指出,疫情將導致全球5000萬旅游業者失業,相當於旅游行業總就業人數的12%—14%。世界旅游組織(UNWTO)3月26日預測,2020年全球國際旅游人次將減少20%—30%。綠皮書認為,上述預測仍偏於樂觀,實際情形可能會更糟。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表示,在謹慎樂觀預測下(假設國內疫情4月底基本結束,最遲5月上旬徹底結束),2020年中國旅游總人次42.85億人次,同比下降29.29%,旅游總收入下降33.40%﹔在謹慎預測下(假設國內疫情5月底基本結束,最遲6月上旬徹底結束),2020年中國旅游總人次39.41億人次,同比下降34.97%,旅游總收入下降39.83%。
綠皮書指出,圍繞疫后旅游市場趨勢,不少人認為在大小長假、暑期等重要時點會出現報復性反彈。從2003年“非典”時的經驗看,反彈並不顯著,當年6月疫情全部結束,而“十一”期間旅游人次僅比上年增加1%左右,旅游收入增幅更低。考慮到此次疫情走勢的復雜性、波及地區的廣泛性和學校開學時間的影響等各種因素,不宜對“五一”、暑期和“十一”等重要時點的反彈有過於樂觀的預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