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億人次出行 旅游業不負春光平穩回暖

本報記者 童彤
1.15億人次出游,花了475.6億元。今年的“五一”假期不尋常,這是12年來第一個最長、我國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之后的首個“五一”長假。
來自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1日至5月5日的“五一”小長假期間,全國共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75.6億元。一度因疫情遭受重創的旅游業正在釋放出明顯的復蘇回暖信號。
旅游消費需求將得到逐步釋放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經濟室主任黃征學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全國各地防控到位以及疫情控制情況逐步向好,旅游消費需求一定會得到逐步釋放。“五一”假期的旅游業迎來了一個小高峰,樂觀預計,未來的旅游市場會繼續復蘇回暖。
未來,旅游消費需求將延續怎樣的路徑繼續釋放,從“五一”假期旅游業復蘇回暖所顯現的新特點可見一斑。
據文化和旅游部分析,今年“五一”假期,全國旅游市場主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智慧旅游作為新的服務和治理手段在保障假期旅游平穩有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二是鄉村游、周邊游等近程旅游成為假期游客出游熱點﹔三是豐富的文化和旅游活動為游客帶來多彩假期體驗。
對於智慧旅游,不僅包含線上預約、線上售票、“熱點區域客流量”等功能,還能自動識別景區游客峰值預警和客流趨勢調配,這一方面兼顧了人流高度聚集的風險考慮,另一方面也保証了高質量的景區游覽感受。而鄉村游和周邊游的近程旅游成熱點,與當前的疫情防控形勢密切相關,畢竟防控的要求依舊是重中之重,這也讓游客選擇近距離的戶外出行成為假期出游首選。
黃征學向本報記者分析認為,旅游業的復蘇與其戶外性以及季節性的特點高度關聯。“五一”期間正值春夏季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戶外出行成為熱點是理所應當的,而室內性的旅游消費需求或許還需要等待較長時日才可逐漸恢復。
“戶外出游畢竟是在室外,空氣流通條件更好,也有助於疫情防控要求,但室內關聯旅游消費的諸如餐飲、電影院、劇院等室內場地服務的快速恢復尚需時日。”黃征學說。
消費需求釋放將助力經濟平穩增長
相較於往年旅游消費規模而言,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旅游業正在經歷著一次重大考驗。然而,從2020年春節假期的旅游業全部停擺到如今“五一”假期迎來超億人次的游客出行,這背后不僅事關消費需求的釋放,更與旅游業高度關聯的各個行業的復蘇息息相關。
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業關聯產業超過110個,且近年來對相關產業的貢獻不斷凸顯: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和商業的貢獻率超過40%。
因此,一旦旅游業開始出現復蘇回暖信號,就意味著與其高度關聯的各行各業勢必逐步迎來復蘇回暖,繼而為民眾消費需求的進一步釋放形成鋪墊。
黃征學說,作為終端需求,消費事關生產端和供給端以及需求端的有效循環,也與經濟的增長正相關。因此,一旦經濟持續下滑,企業出現裁員降薪,導致居民收入大幅度下滑,一定會對消費意願帶來負向拉動,從而間接導致多行業多領域的連鎖反應。
“這是一個經濟循環,需要通過消費的釋放形成帶動。”黃征學表示,旅游消費通過形成新業態和新熱點繼續對相關行業形成帶動,形成有效循環,對於經濟平穩而言將成為一大助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