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者表示疫情過后更會注意文明出游

《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於6月1日正式施行,包括不文明旅游行為在內的六類不文明行為將被重點治理。此前,許多地方對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文明出游行為進行了規范,提出了不文明旅游黑名單、行為清單等。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文明出游的意識提高了。91.8%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后更會注意文明出游。
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劉霞(化名)說,前兩天,她和家人去京郊游玩。“以前我就有出門帶垃圾袋的習慣。現在倡導垃圾分類,我會多准備幾個小袋子。”劉霞表示,她會把這段時間養成的好習慣堅持下去。
家住上海的大學生陳碧婷覺得,經歷居家防疫后,面對期待已久的出游機會,人們更需要注意行為舉止。
調查中,90.0%的受訪者了解所在城市文明出游的相關規定。
陳碧婷覺得,現在身邊大多數人都挺注意文明出游的,偶爾也會遇到一些“煞風景”的情況。“平時我就比較討厭隨地吐痰的行為,現在我對這種行為更是無法忍受”。
生活在北京的90后汪蕾(化名)前段時間和家人一起去公園玩,見到有的人在公園裡隨意攀折花枝,“我還看到公園的巡查員一直在提醒游客不要踩踏草坪,但有的人趁著巡查員看不到,就坐到草地上拍照。我覺得這樣很不好”。
現在哪些不文明出游行為比較常見?調查顯示,排在首位的是亂扔垃圾、不分類(62.7%),然后是隨地吐痰(60.0%),接下來依次是:不按要求佩戴口罩(52.0%),不配合防疫檢查(51.6%),擁擠推搡、加塞插隊(48.8%),踏踩草坪、攀花折枝(48.7%),喧嘩嬉鬧(45.3%),隨意攀爬和觸摸(35.8%),亂寫亂刻(33.3%)和違規拍照(32.1%)等。
汪蕾覺得,一方面要宣傳文明旅游的觀念,引導人們文明出游﹔另一方面要對作出不文明行為的游客進行勸導,必要時讓他們付出代價,“比如隨地吐痰的游客應該被要求去做清潔,亂涂亂畫的游客應該被要求去清理復原”。
減少不文明出游行為,74.4%的受訪者建議加大懲罰整治力度,提高違規成本,63.2%的受訪者建議定期開展專項整治,集中治理,62.0%的受訪者建議完善相關制度規定,56.9%的受訪者建議加強文明出游的宣傳,40.4%的受訪者建議景區隨時巡查和勸誡。
受訪者中,00后佔6.0%,90后佔38.7%,80后佔42.5%,70后佔9.9%,60后佔2.5%,其他佔0.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