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行業亂象叢生 美團商家可提供超范圍服務?

中國網財經7月27日訊(記者 常實 高多多)在醫療美容成為大眾消費趨勢的同時,服務於醫美行業的各種平台方當首要成為消費者、求美者的“防火牆”,過濾非法醫美行為,利用平台機制約束和規范醫美機構的行為。
近期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在美團網站上有美容師並不具備執業醫師的許可,部分機構超范圍提供服務。
根據安信証券研報,我國中游醫療美容機構的毛利率在50%-70%之間,這已經步入了暴利行業。一邊是唾手可得的暴利,一邊是高速成長的規模,需求嚴重大於供給,使得局面開始失控。醫美行業亂像叢生,主要體現在“四黑”:黑醫生、黑培訓、黑場所、黑藥品器械。
安信証券研報截圖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監管要求,一個合格的醫生必須要有《醫師資格証》、《醫師執業証》、《醫療美容主診醫生職業資格証》。同時,無論是整形手術,還是打美容針,這些業務隻能在有《營業執照》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証》的機構開展,這些東西是判定醫美機構是否正規的重要依據。
中國網財經記者打開美團APP,在其平台上進入“醫美”頁面后輸入“痘博士”能看到的是團購項目和美容師的推薦。然而,這些美容師並不具備執業醫師的許可,在衛健委官網上亦查詢不到該機構。
打開痘博士一門店評論區,不乏“痘清到一半聽到手機響了就拿起手機玩,還帶著指套,玩完手機又開始清痘,搞的第二天一起來全發炎冒白尖了”、“操作也是手都不消毒就直接洗臉了。操作完產品都不擦,面膜還粘在臉上呢”這樣的評論。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醫療機構必須按照核准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實務中,醫療機構超范圍執業一般是指其診療行為超出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証》和《醫療機構申請執業登記注冊書》登記的診療范圍。
衛生部認為屬於超范圍執業的幾種特別情形:1、未取得麻醉科診療科目開展全身麻醉的,屬於診療科目超出登記范圍﹔2、僅登記“全科醫療科”,卻設置了外科、婦產科、口腔科等診療科目的,屬於超范圍執業﹔3、僅登記為“美容中醫科”的醫療美容機構開展整形美容手術,應認定為超范圍執業﹔等。
隨后記者又在美團app搜索一家在北京地區名叫“泰美麗格醫療美容”的機構,能看到其披露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証中,診療科目顯示為“醫療美容科:美容皮膚科”,然而卻在頁面上架了名為“乳房下垂矯正”的手術項目,該項目已經超出了機構執業診療科目。同時,該手術項目進行時所採用的麻醉方式為“全麻”,但該機構並無麻醉科。
泰美麗格醫療美容頁面
記者將地區更換為上海后搜索名為“上海江依南醫療美容門診部”的機構,能看到其披露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証中,隻具備一級手術權限,但上架了二級“駝峰鼻矯正”手術。
上海江依南醫療美容門診部頁面
根據艾瑞咨詢等行業調研的查証,在一些搜索引擎、生活服務類平台上,非醫療美容機構和黑醫美通過打“擦邊球”,利用近似關鍵詞搜索,混跡於正規醫美機構名錄裡,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於外賣到店的快速一次性服務,醫美其實是一個“重決策消費領域”,無論輕醫美或是重醫美,醫療美容就是100%的醫療行為。從根本上講,從入駐平台的簽約商家是否有資質,是否有符合行業標准的設施設備,是否有合理的醫護配置,都無法嚴控,那麼出現類似事件的概率和頻率就會越來越高。送外賣、做美甲的評價,與醫美機構的服務評價其實根本不應當是同一套系統。在這個方面,美團醫美還需要不斷投入成本,查漏堵缺,不要讓消費者在出了狀況之后,再去給出那多少顯得無力維權的差評。
有媒體報道稱,盡管美團在流量方面有著難以比擬的優勢,但是在專業度與信任度方面,仍然缺乏足夠的深度。醫美不是快餐,更不是靠導流就能持續增長的模式。美團不應該試圖用自身強大的流量來變現,這其中有很多潛在的隱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