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銀行網點應主動求變(財經觀)

王  觀
2020年08月31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銀行網點數量在減少,但不會徹底消失,更多專業化、功能性強的網點正以全新的面貌亮相。目前來看,線下網點與客戶互動的價值難以被完全替代,只是必須適應客戶需求主動作出改進

  

  前幾天,筆者家附近的一家銀行網點關了。回想起來,除了開卡時去過,后來沒走進去辦過業務,這個銀行網點關閉,對自己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一邊是離櫃率攀升,一邊是網點關停。離櫃率是辦理銀行業務的客戶離開櫃台處理的業務量佔銀行業務總量的比例。中國銀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銀行業的離櫃率不斷攀升,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業務量卻在迅速增長。2016—2019年,銀行業的平均離櫃率分別為84%、87.58%、88.67%、89.77%﹔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網上銀行交易筆數達1637.84億筆,同比增長7.42%,手機銀行交易筆數達1214.51億筆,同比增長38.88%。與此同時,人們發現身邊銀行網點關停的也不少。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証信息平台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有1000多家銀行網點關停。兩組數據結合起來看,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於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辦理業務,對銀行網點的依賴程度降低了。

  從商業角度來看,銀行網點減少有其必然性。一家銀行網點開門營業,不僅有房租、水電、人員成本等開銷,如果想選一個好地段,租金成本會更高,一旦利潤不足以支撐高額的開銷,網點反倒會成為負擔。從獲客角度講,越來越多客戶更偏愛數字化、移動式服務,傳統銀行網點模式難以滿足客戶隨時隨地獲取服務的需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銀行網點數量減少是大勢所趨。

  銀行網點數量少了,但隻要服務不停歇,網點關停不會影響銀行與客戶的聯系。疫情防控期間,“非接觸銀行”興起很好地証實了這一點。受疫情影響,人們對於“非接觸”的要求更多,倒逼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多家銀行不斷優化線上服務,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大顯身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多渠道各顯神通。多年的技術投入和積累,使得“非接觸銀行”在疫情防控期間得到迅速推廣。銀行提供服務不需要完全依賴物理網點,不用擔心受場地、時間、距離等限制,服務能力和輻射能力也相應地大幅提高。

  銀行網點數量在減少,但不會徹底消失,更多專業化、功能性強的網點正以全新的面貌亮相。目前來看,線下網點與客戶互動的價值難以被完全替代,只是必須適應客戶需求主動作出改進。如今,傳統玻璃櫃台、金屬板凳式的銀行網點少了,不少銀行網點積極進行智能化改造,配置各種智能櫃員機,客戶在智能設備上點一點,就可以完成打印工商執照、查詢征信報告、自助辦稅繳費等多種業務……銀行網點正成為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的服務點。

  未來銀行網點什麼樣?目前來看沒有定論,銀行也在積極探索,但適應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趨勢不會變,根據客戶需求不斷改進服務不會變。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31日 18 版)

(責編:孫博洋、喬業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