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評論:珍惜每一粒糧食

白劍峰
2020年09月04日07: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網絡“吃播”“大胃王”等成為輿論焦點。有關網絡平台負責人表示,如果直播內容有浪費糧食或是以假吃、催吐、宣揚量大多吃等方式博眼球的行為,平台將進行嚴肅處理,給予刪除作品、關停直播、封禁賬號等處罰。

  吃飯本是個人私事。但是,“大胃王”們卻公然將飯桌搬到直播間,在眾目睽睽之下,以驚人的食量來“圈粉”。為了表現“驚人食量”,他們先拼命地吃,再偷偷地吐,甚至還吃藥催吐,以便騰出胃部空間。如此一來,吃飯由享受變成了作秀,由愉悅變成了瘋狂。暴飲暴食,鋪張浪費,既糟蹋了糧食,也傷害了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更關鍵的是,“吃播”表演傳遞了一種畸形的飲食觀和價值觀,違背了公序良俗,敗壞了社會風氣。因此,抵制這些不良習氣、力戒奢靡之風,樹立珍惜糧食、敬畏食物的理念,營造崇尚節約、杜絕浪費的氛圍,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緊迫課題。

  珍惜糧食,是敬畏自然的體現。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對大自然,中國人心中有一種敬畏感和親近感,視天地為衣食父母,這是一種極高的生存智慧。古人雲:“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賜予了人類繁衍生息的物質條件,農耕文明孕育了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但是,地球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如果無度索取和浪費資源,必然破壞人類生存的根基。惟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如果不能居安思危,難免會有后顧之憂。惟有豐年不忘飢饉,珍惜每一粒糧食,方可有備無患、心中不慌。

  珍惜糧食,是尊重勞動的體現。人種糧,糧養人。一粒種子,經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最終變成口糧。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農民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讓中國人“糧滿倉”﹔節儉,讓中國人“食有余”。今天,我們雖然告別了糧食短缺的歷史,但即便糧食連年豐收,也不能隨意糟蹋糧食。珍惜糧食,就是體恤人力、尊重勞動。“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朴素的古訓,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碼”。

  珍惜糧食,是良好家風的體現。勤儉持家,歷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惜糧就是惜福。一個家庭,無論多麼富裕,都不能糟蹋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常常把餐桌當成教化子女、傳承家風的課堂,一粥一飯就是最生動的教材。當家長常常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放進碗裡時,孩子的心裡慢慢會升起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從而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良好家風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珍惜糧食,是珍愛生命的體現。糧食,乃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是百姓生活的頭等大事。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核心是敬畏食物、尊重食物,而不是浪費食物、炫耀食物。合理膳食,是維護生命健康的基礎。一個珍惜糧食的人,自然也會珍愛生命、崇尚健康。近年來,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濫飲濫食、奢侈浪費等現象觸目驚心,由此導致超重和肥胖人數日益增加,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飲食觀,不暴飲暴食,不鋪張浪費,不講求奢華,用健康“新食尚”取代庸俗“吃播秀”,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重要手段。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用來維持生命和享受生活的,不是用來浪費和炫耀的。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抵制畸形“吃播”行為,回歸健康飲食文化,珍惜糧食、敬畏食物、合理膳食,共建健康中國,共享美好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4日 19 版)

(責編:孫博洋、喬業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