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創新舉措,從源頭上減少浪費(大家談)

2020年09月11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遏制餐飲浪費,除了消費者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外,也離不開餐館、食堂、超市等各方參與,從源頭把好節約關。本期大家談選刊3篇來稿,與讀者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編  者  

  

  為食堂安上“智慧大腦”

  金  言

  相比“吃不完”的飯菜,“賣不出”的飯菜也是餐飲浪費的源頭之一。不久前,一家高校食堂打造智慧備餐間,屏幕上實時顯示菜品銷售情況,食堂“末位淘汰”不受歡迎的菜品,收獲廣大師生好評。

  溯源餐飲浪費,有必要密切關注供餐時因無法掌握用餐量而產生備餐過剩、點餐時因難以滿足偏好而產生浪費等問題。智慧餐廳讓餐飲全鏈條“有跡可循”,可以說是找到了減少浪費的切入點。比如,通過手機軟件實時了解就餐動態,及時調整配餐量﹔借助智慧收銀系統,為消費者用餐需求畫像,滿足多樣需求﹔構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優化加工方法,提升原料使用率。

  反對浪費,管理之輪不能少,技術之輪也要轉得快。通過數字技術持續優化餐飲採購、庫存、備餐、服務等各個環節,方為厲行節約的長久之策。

  

  為超市菜場“精打細算”

  馬  原

  最近,在江蘇南京的一家生鮮電商平台,“一頓吃光”系列菜品銷售火爆。配菜參考消費者經常購買的食材搭配,根據專業廚師建議進行分量配比,在確保消費者每天吃到新鮮菜品的同時,避免因為單種食材購買過多而造成浪費。

  杜絕浪費不僅要關注餐館、食堂,也要關注超市、菜場。由於生鮮食品保質期短,傳統超市單是蔬菜的損耗率就高達20%—30%,需要加強關注。據悉,相關生鮮超市通過推出“一頓吃光”菜品、“小份裝”調料組合、“一人食”套餐,在助力家庭減少食物浪費的同時,將自身生鮮食材的滯銷損耗率降低到1%以內,實現了減浪費、降成本的效果。

  菜場、超市配貨從“粗放式”向“集約型”轉變,關鍵要用好用戶喜好、倉儲售賣等大數據。基於消費大數據,在減少浪費上“精打細算”,進而打通供應前端及流通環節,使訂貨量盡可能接近購買量,就能進一步降低生鮮食品損耗率,從源頭上減少浪費。

  

  為富余食物“找好下家”

  鐘  於

  在上海浦東,一家特殊的“食物銀行”已經運營了5年。該“食物銀行”由超市等機構捐贈富余食物,有需要的人可來此領取免費食品。這一模式打造出一條食物的綠色循環鏈,成為減少浪費的有益嘗試。

  減少浪費,要立足於堵,建立剛性約束,也要著眼於疏,為富余食物尋找出路。對於從事食物生產、加工、售賣的企業而言,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和滯后性,產生富余食物在所難免。為保証食物新鮮與安全,企業會處理和銷毀未能售賣的食品,但客觀上造成了資源浪費。“食物銀行”一頭連接農場、制造商、零售商,一頭連接需要幫助的群體。這種方式,不僅起到了調劑余缺、優化配置的效果,更成為善意的中轉站,讓溫暖與食物一道送達需要幫助的人群。

  為富余食物“找好下家”,必須牢牢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線。這就需要核驗捐贈方營業執照和食品安全証,對進出庫食品進行嚴格質檢。以規范性流程做好從食物收集到分發的閉環管理,才能讓更多富余食品流動起來,各得其所、物盡其用。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05 版)

(責編:孫博洋、喬業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