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消費頻道

“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研討會舉行——

擴內需暢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

本報記者  趙展慧
2020年09月29日07: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9月27日,由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舉辦的“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研討會在北京舉行,9位宏觀經濟領域專家進行了熱烈討論。

  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有哪些新特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認為,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型工業化進入優化升級階段,新型城鎮化進入轉型提質階段,市場化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國際化進入全面開放階段。他表示,新發展階段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深刻轉型、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面臨不少新挑戰。

  外部環境日趨嚴峻復雜。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曲維璽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等,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國內發展環境經歷深刻變化。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王仲穎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既要保持合理經濟增速,堅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也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綜合分析我國當前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專家們認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底氣有信心

  專家們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已經在路上。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表示,積極主動作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從我國減稅降費政策變化中可見一斑。2018年以來,我國減稅降費的力度空前,今年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超2.5萬億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認為,中國經濟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高達9.9%,近幾年經濟發展更多靠內需,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在2%以內。”

  專家們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底氣有信心。

  內需市場規模巨大。“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近9億勞動力人口和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消費能力提升潛力巨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表示。

  轉型升級空間巨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杜飛輪認為,挑戰中往往蘊藏著機遇,比如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帶來了“銀發經濟”的發展空間,需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供新產品、新服務滿足60歲以上2.5億人的養老新需求。

  對外開放仍面臨新機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認為,雖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對外開放仍然面臨新機遇。疫情防控期間,依托信息技術的貿易新業態逆勢而上,說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在“擴大”和“暢通”兩個關鍵詞上發力

  專家們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今后應主要在“擴大”和“暢通”兩個關鍵詞上發力。

  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韓永文認為,要通過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釋放消費市場潛力。

  持續暢通經濟循環。曲維璽表示,要加快產業鏈上下游縱向合作和相關產業鏈企業之間的橫向互動,同時優化全球布局,提升整合資源能力,穩鏈固鏈強鏈,加快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經濟循環的暢通也包括金融體系的暢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雪春認為,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后要從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綠色金融、加強普惠金融、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等多方面發力。

  專家們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9日 07 版)

(責編:孫博洋、喬業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