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澤:“萬物皆可播”時代已經到來

如何“定義”直播帶貨?如何做好直播帶貨?新手帶貨有哪些注意事項?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網紅經濟涌現巨大市場,大量人才涌入直播帶貨行列,直播帶貨成為經濟發展和新領域就業的一大亮點。近期,人民優選直播大賽官方培訓合作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培訓學院邀請到央廣主持人、高級購物專家、新聞評論員沈澤,沈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后疫情時期的新業態,“直播帶貨”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新動能,“萬物皆可播”的時代已經到來。
直播帶貨逐步趨向常規化、常態化、規模化
沈澤認為,直播帶貨本質與核心還是銷售。從櫃台賣貨到直播間賣貨,雖然形式和場景隨著技術發展和消費者的需求等因素有了變化,但是銷售的本質沒變。與其他的銷售形式不同,直播帶貨帶來了行業生態的改變,深刻影響著生產、銷售、消費的模式。
“從最開始的平台助推‘人帶貨’發展到現在,直播帶貨正在逐步趨向常規化、常態化、規范化,也就是品牌、廠商的投入不該再是湊熱度,消費者的選購也不再是新體驗,都應該逐步趨於常規常態的渠道和消費行為。同時,要思考上下游合理的利潤、平台的責任、主播權益與義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等問題。”沈澤介紹,除此之外,直播帶貨如何促進設計、制造、品牌升級,避免低水平低價競爭導致消費、制造降級。
下功夫做功課 避免直播間“翻車”
直播帶貨迎來新機遇,但“翻車”事件也頻頻發生,例如“虛假宣傳、商品質量沒保障”等聲音不絕於耳。
對此,沈澤認為,直播間“翻車”往往都是誠信問題,“不惹禍”首先要做到主觀沒有惡意,別想著通過虛假、夸大宣傳和演繹假套路掙快錢、黑心錢。同時,主動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相關品類商品知識,避免無心之失,個人的認知錯誤不能稱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借口。消費者遇到了虛假宣傳、商品質量、售后服務等問題,應當有較真的精神,保存証據向商家、平台、12315等渠道投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沈澤介紹,帶貨不能碰的紅線,往往都涉及法律法規所禁止的,常見的就是沒有合法依據的絕對化用語、虛假宣傳、食品保健品超范圍宣傳(暗示、明示醫療效果等)、同業詆毀等。
帶貨“翻車”難避免,由於直播帶貨涉及到主播、商家以及平台等多個層面。沈澤認為,法律責任在誰就誰負責。誰獲利誰買單,誰發布誰負責,誰提供平台誰擔責,在哪買的就找誰。出現產品質量和售后等問題,主播、賬號運營主體應當依法依規賠償消費者的損失,同時承擔相關責任。
沈澤補充,提供直播帶貨服務的平台也需要有投訴處理的渠道,並且有相應的擔保機制,承擔相關責任。產品商家與主播、平台之間的糾紛不能由消費者承擔,相關聯的售后等問題,主播、賬號運營主體、平台均有義務協助消費者解決,產品廠商也應當依法依規提供服務。
以專業服務消費者 做相應垂直領域專家
萬事開頭難,新手如何開啟直播帶貨之路?對此,沈澤表示,在做直播帶貨之前,可以先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學習相關商品知識和銷售方法、技巧。“直播帶貨通過視頻呈現,主播鏡頭前的狀態、話術邏輯等有必要的可以進行一些培訓。模仿是條可以嘗試的路子,學習優秀的榜樣,模仿是指著學習他人好的方面、方法,結合自己的條件、特質、商品等進行消化,而不是單純的照搬。在現實環境中,淘汰速度較快,往往很難有長時間給主播去試錯,專業的指導跟團隊還是有必要的。”
“在直播過程中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以心換心,真實、真切、真誠對待每一場直播。”沈澤認為,主播應該以“交個朋友”的心態面對觀眾、消費者,客觀了解直播特點,展示真誠。做相應垂直領域專家,以專業度服務消費者。在具體實操方面,通過“好貨”“實價”與消費者產生聯系等。切勿進行叫賣式、虛假演繹式的低俗銷售,不被目前存在的一些具有不良風氣的主播群體所裹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