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被搶注 假發出口企業有點煩

“心裡堵得慌。”談及9月底,海關給公司一批出口產品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時,安徽金瑞祥發制品有限公司(安徽金瑞)董事長傅如嶺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這是一批發往美國的OEM產品。作為公司幾十年的老客戶,雙方對彼此有著深刻的了解,合作一直非常順暢。
然而,根據行政處罰決定書,這批貨品侵犯了國內某企業的商標權,需取得商標擁有方的相關授權才能出口。“代工了幾十年的國外品牌怎麼忽然成了國內品牌?”“這些產品在國外銷售,為啥會侵犯國內的商標權?”突如其來的處罰,令傅如嶺充滿了疑問與不解。
事實上,假發行業作為一個細分行業,圈子不大,業內人士對國際、國內品牌熟識。僅以此次代工的品牌為例,國內就有六七家出口企業為其代加工,而在國內注冊該品牌的企業也是業內人士。
為順利將產品出口,傅如嶺隻能與該企業就品牌授權進行協商,幾經周折最終以五萬元成交。“一批貨一共才能賺多少錢?這種情況,未來的訂單還能接嗎?”如今,這一問題成為國內的幾家代工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吃一塹長一智。經此一役,傅如嶺決定以最快的速度在國內注冊自己的品牌。據介紹,安徽金瑞的產品100%都是出口產品,品牌、渠道均在國外,其中有一半以自有品牌進行銷售。萬一被搶注,自己的品牌出口也會受阻。
與傅如嶺不同的是,山東永方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永方達)董事長金呔臣近幾年在與搶注的纏斗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國內、國際在品牌保護上的舉措有了深入的了解。
除了在海外銷售自有品牌產品,永方達還代理數個品牌的國內採購工作,然而無論自有品牌還是代理品牌均出現了被搶注的現象。
“我的海外品牌被自己的供應商搶注了,當我去交涉后,他們最終無償轉讓給我了。”他說。然而代理的品牌卻沒有那麼幸運。當其中一個品牌被搶注后,他最終無奈以200萬元的價格購買下來。
面對這一問題,北京心策傳播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中國大陸資深知識產權媒體人肖峰表示,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的特點。每個國家和地區管轄自己范圍內的商標注冊工作,沒有全球統一協調管理的機構。對於企業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在產品主要生產、銷售國提前做好商標注冊的工作。對於涉嫌惡意搶注的行為,相關各方一定要採集、保存証明對方有主觀惡意搶注商標的証據,以便及時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異議、無效等程序中申請撤銷該注冊商標。
“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將這些企業的商標撤銷,哪怕他僅生產了十幾件產品。”金呔臣說。據介紹,由於國外商標申請流程復雜、進度慢,國內申請進度快,很多國外品牌還未走完國際流程,在中國市場該商標已經被搶注。
“今年以來,已經發生了兩起國外商標被搶注的事件,這些品牌都是國內企業合作了幾十年的企業,有的企業全部訂單來自於該品牌。”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發制品分會秘書長王粉榮充滿焦慮地說道。
據介紹,為對搶注的行為加以懲戒,目前協會已經建立了黑名單制度,不吸收搶注企業作為會員,不提供協會服務。此外,王粉榮希望在商標注冊糾紛中,行政機關能夠聽取協會的建議。
金呔臣則認為,搶注的背后是中國企業打造自有品牌的不自信,也會影響企業未來的出口之路,更會影響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曲曉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