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消费频道

退保是假骗钱为真 这些理财陷阱需防范

陈明
2019年03月25日08:44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退保是假 骗钱为真

  冒充保险公司服务人员动员投保人退保,将资金改投高风险理财产品;以中介机构的名义,电话游说房产业主抵押房产,将获取的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制作真假难辨的宣传资料,鼓动人们购买所谓的股权等候分红……在这个全民投资的时代,不法分子绞尽脑汁、处心积虑设置各种陷阱,打造所谓的理财新平台、新模式,导致部分警惕性不高的市民遭遇经济损失,甚至给有些人带来深重的家庭灾难。专业人士表示,投资理财切忌“贪”字。很多人上当受骗,都是因为相信骗子们开出的条件有丰厚的回报,甚至远远高过正规机构的投资回报。实际上,面对种种诱惑只要稍加分析,或者咨询一下法律人士,即可避免踏入陷阱而保全自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明 通讯员李洪

  轻信“保险人员”遭严重损失

  保险公司经纪人是市民最常见的投资理财营销人员,因为这个群体数量众多,随时可见。也因为其工作需要广加朋友,且几乎每个人都需要购买保险,人们反而对这一群体的身份不会有怀疑。正因为如此,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保险公司的人员对市民设置陷阱,进而骗取大量钱财。

  近期,上海警方披露,经过缜密而艰辛的侦查,去年爆出的各地多起市民被“保险公司”骗钱的案件水落石出。一家名为“捷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机构在收集和掌握了一部分市民购买保险的资料之后,员工以保险公司人员的名义,游说保险客户提前退保,将资金转购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并承诺年化收益率为8%~10%不等、保本保息。

  保险公司内部人员、保本保息、年化收益率高……就是依靠这样的骗术,致使不少投保人信以为真,纷纷上当受骗。他们按照不法分子的指使,先是退保,然后将退出的资金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有的人甚至在利益的诱惑下,除了退保的资金,还另外追加款项进行投资。

  从2015年2月到案发时为止,公司位于上海的捷量投资管理公司指使员工,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多家保险公司的保单信息,冒充各大保险公司客服,采取随机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联系保险公司投保客户,诱骗客户提前退保,再购买非法理财产品。受害者则散布于全国各地,绝大多数人仅仅是接了对方一个电话之后,立即去公司退保,然后按照对方操作指示,购买非法理财产品。据悉,三年间,捷量公司共吸收8000余名群众的投资资金共计3亿余元。目前,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处理,涉及此事的公司负责人以及管理层纷纷落网,等候他们的是相关的法律制裁。

  但是,对于不少投资人来说,资金一旦落入到不法分子的手中,要想顺利全部追回,已经不太可能。据警方人士介绍,不法分子通常都会将骗取的资金及时藏匿、转移,从众多金融诈骗案件的侦破情况来看,投资者的资金很难全部追回,能够返还一部分就已经不错了。

  警方提示

  鼓动投保人退保再购买非法理财产品行骗,近年来发案率比较高。此类违法行为惯用的手法,就是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投保人资料,随后谎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称投保人所购买的保险产品或所在保险公司出现问题,以此向投保人施加心理压力,放松对来电者的警惕性。当听说若不退保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时,投保人已经出现了紧张和担心的情绪。然后,不法分子谎称有办法帮其办理全额退保,或诱骗投保人全权委托自己办理退保手续,在帮投保人办理全额退保后加收手续费或鼓动其购买相关“升级产品”。

  想赚高收益?小心本金不保

  日前,家住东莞南城的林女士来电向记者咨询,她几天前接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了一个投资推荐会。其中,有一个从事准妈妈培训业务的机构号称正在全国推广业务,在大刀阔斧的招聘工作人员的同时,也在面向社会吸收加盟资金。“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行业,我担心的是,他们吸收加盟费的模式是不是安全可靠?”

  此外,令林女士不解的是,这家机构的人员对她的资产情况似乎很了解,比如她有几套房、从事什么行业、收入多少,甚至购买了哪些金融资产都说得八九不离十。这令林女士感到很惊讶。而对方则解释称,如今是信息社会,掌握一个人的信息不是什么难事,对方还称,这也是邀请她共同创业的原因,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加入这个平台”。

  听过林女士的介绍后,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上述机构打出的是孕妇产前产后系列培训服务。涉及到孕妇健康知识讲座、临产期心理和生理知识培训、运动指导以及产后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以及服务等等。根据公司的描述,这是一个涉及到每年一千万以上的孕妇和婴儿市场。从知识讲座、护理到婴儿陪护以及相关的产品销售等。可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样一家从事孕妇和婴儿健康保健系列服务的公司,并没有将真正的精力用于开拓客户市场方面,而是以此为平台,有关负责人频繁出没于各种路演、投资推荐会议等场所,主要目的在于吸收省级、市级、县级加盟商。而加盟费用从几十万到两百万元不等。

  一个从事孕婴服务的公司,只要招聘相应的人手,推广正常的业务即可,为何要将精力放在吸收加盟商方面?对此,该培训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是为了公司快速扩张,占领市场,达到短时间内提升公司实力和知名度。而相关的市场业务,则需要加盟商加入之后,总公司会派出人手指导其开展业务,在没有加盟商的时候,公司主要是吸收城市加盟商,而这也是现代商业模式的通行模式。

  警方提示

  根据记者的描述,警方有关人士认为,上述公司存在着“空手套白狼”的集资模式。很多商业机构走捷径,利用看上去很有前景的某个平台进行圈钱。正常情况下,除了个别高科技或者尖端项目,一个公司的运作应该是从市场上赚取利润,即使需要前期融资,也是一边从事市场业务一边去寻找风险投资。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故事或者PPT去面向不特定人群集资。刑法规定,无论是什么项目,面向不特定人群进行融资,是构成非法集资罪的主要条件。因此,作为公民,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以免经济受损或者触犯法律。

  住房抵押,投资受骗

  “钱放我这里,给你原始股,还有高额利息,保准让你们安享晚年。”这是近日杭州市民、70多岁的周某夫妇遇到的事情。就因为相信某金融公司人员的这一句话,让这一对老夫妻陷入债务噩梦,最终在警方的帮助下回归正常生活。

  两年前,在某金融公司工作的郑某通过种种途径,联系上有投资炒股的周某夫妇,一来二去双方就熟悉了,随后,郑某自称手上的原始股风险小收益高,比起散户炒二级市场的股票划算得多,只是要投资至少180万元起步。这席话让周某心动不已,只是两位老人没那么多钱。

  这不要紧,郑某早有安排,他建议周某夫妇将手中的住房用于抵押贷款,再将获得的贷款用于投资,这样,钱也有了,住房还是在自己名下。

  于是,周某夫妇与第三方某公司签订了一则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把名下唯一房子抵押出去,双方约定借款180万元整,借款期限为半年。

  半年后,郑某并没有如期兑现投资收益,甚至连本金也没有返还给周某夫妇,这就直接导致周某夫妇违约无法返还借款。第三方贷款很快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对周某夫妇名下的唯一房产进行拍卖、变卖等方式还款。

  直到这时,周某夫妇才明白,郑某和第三方金融公司极有可能存在利益关系,原始股是假,合谋要他的房子才是真。于是向法律援助机构求助。

  援助律师很快查证,本案主谋郑某先后开设多家公司,虚构公司需要资金和上市的事实,以高额利息为诱饵,用高额利息借款、销售原始股份等形式骗取杭州社会公众资金2亿余元。而周某夫妇只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例。

  而第三方借贷公司确实与郑某系共同犯罪主体。在周某夫妇签订的借款合同中,整个房屋抵押借款过程全部是郑某与借贷公司一手操作,老人根据贷款公司指定地方签字,包括借款打给谁、谁还本付息、利息多少等都不知道,属于典型的老人遭遇房屋抵押贷款集资诈骗。

  这起民事纠纷最终演变为诈骗案件,郑某以及第三方担保公司均受到立案查处。法律最终让周某夫妇转危为安。

  律师提醒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金融平台、第三方担保公司等机构,游说一些发财心切、盲目寻求高回报投资理财的市民,许诺回报率远远高于正常收益,诱导不少人上当受骗。而其中,想赚钱却又资金不够或者在按揭供房的市民成为这些诈骗机构的主要目标。不法分子先是制作一些高收益理财项目的资料,骗取受害者的信任,然后鼓动对方抵押住房借款投资,哪怕是按揭中的住房。其最让人动心的话语就是:“房子还是你在住,但是每月获取的收益远远高过你还银行的按揭。”正是这一句话,让不少丧失理智的人陷入无尽的苦恼。实际上,任何高于正规机构的投资收益,都存在风险,从不存在高回报而无风险的项目。

  专业人士:信息泄露后果严重

  专业人士认为,上述案件都是受害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然后再一步步陷入投资理财的陷阱之中。毫无疑问,个人信息泄露,如果落到了不法分子的手中用于违法行为,给当事人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故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要时刻注意保护,比如在使用证件复印件时,一定要记得写上本次使用原因,并写上收件机构的名称。这样,不但给收件机构增加了保密责任感,即使泄露了也留下了查询线索。

  此外,面对不明身份的人来电联系各种事务时,第一时间核实对方身份极其重要。比如对方自称保险公司人员,就必须追问其姓名、职务、电话等。之后再向有关机构核对身份并说明原因,如此就让对方的行骗伎俩大概率暴露。

(责编:李栋、孙博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