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消费频道

教育消费火爆:“快乐暑假”变“第三学期” 热闹背后藏乱象 

2019年09月01日09:05 | 来源:人民网-消费频道
小字号

图:人民网“消费洞察”访谈,聚焦孩子的暑期生活。(刘卿摄)

暑假期间,培训、补课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现象,被社会各界关注。“定制专属提分方案”、“精品互动小班”、“免费托管”等各类培训信息繁多,学科培训班、兴趣培训班等占据孩子们的大部分暑期生活,“快乐暑假”正悄然变成了“第三学期”。

《中国商业教育辅导市场消费力报告》预测,2019年全国课外辅导市场收入将达到4751亿元,有31%的家庭其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15%。

孩子们的暑假怎么过?为什么会出现“游学热”?如何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近期,由人民网消费频道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策划的“消费洞察”系列访谈,聚焦“教育消费”新动向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补习热”家长更注重素质培养

“孩子成绩有些偏科,英语较弱,老师建议趁着暑假好好补一补。”北京市民易春生在这个假期给儿子报了一门英语补习班,希望孩子能利用暑假时间抓紧学习英文。

在接受人民网“消费洞察”栏目访谈时,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陈旭介绍,假期正成为同学们查漏补缺的黄金时间,有针对性的对自己弱科弱项进行学习和提升。“学生努力学习,家长看了高兴,在经济上、生活上都会全力支持。”

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培训班广受欢迎,兴趣培训班也毫不逊色。“现在讲素质教育,成绩并非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天津市民李先生给孩子报了架子鼓班,希望让孩子将爱好发展为特长。

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孙宇认为,现阶段家长在课外培训班或兴趣班的选择上变得理性,眼界也更开阔。不再局限于学业成绩,同样注重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的培育,更愿意让孩子自主选择。

夸大宣传、游而不学等现象引关注

教育市场的火爆,也让一些不良商家看到了“商机”,以“专家”、“名师”名义进行宣传,还有些培训机构存在资质不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上海市民李女士近期花费2万元,在某培训机构抢购了“高考冲刺班”套餐,希望即将高考的女儿可以在成绩上“冲一冲”。

“花钱上了两个月的班,说是名校老师一对一辅导,效果却微乎其微。”李女士说:“去旁听课才发现,所谓的老师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师证都没有考到。”

西安某中学的小徐报了暑期游学班,学费、住宿费、交通费共花了2万余元。但给她的感受是游玩时多、学习时少,后来了解才知道,报名的机构仅有旅游资质没有教学资格。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李斌认为,对游学而言,家长应该优先考虑孩子的兴趣、含金量、行程等要素,了解机构的相关资质和牌照。他说,家长要认真评估自身经济能力,明确目的。“如果只是为孩子开拓眼界,可以选择自由行或跟团游;如果想让孩子学有所得,可以了解高校游学团;如果是为将来孩子留学做打算,建议通过专业游学机构定制方案。”

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李斌建议,消费者可通过三种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一是通过协商,双方自行解决;其二是向中消协进行投诉;三是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具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反映问题。

“多陪伴”孩子成长离不开家长呵护

“班上其他学生假期都报班上课了,我家孩子不去就落后了!”“暑假时间那么长,家长也没空陪孩子,报个班去上课总比在家玩强”......家长们的话也透露出无奈。

孙宇认为,暑期“补课热”、“游学热”之所以有市场,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学生有提高学习水平的愿望,希望能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家长的知识架构也难为孩子再答疑解难;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也成为“游学热”的客观原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医生李雪认为,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够更好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不论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她说,即便是在假期给孩子报班,前提是尊重孩子意愿,考虑到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能力好,可以通过额外的教育培训来提升;有些孩子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就很大,如果假期再增加学习压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不管是从身体的健康,还是从心理的健康,假期还是要以孩子放松为主。”李雪建议,家长也要让工作节奏慢下来,利用暑假时间多多陪伴孩子,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过暑假。(欧阳易佳)

(责编:许晓华、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