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美容事故频发 专家:市场供需失衡 亟待培育合格从业者
人民网消费频道“消费洞察”栏目,邀请专家学者聚焦美容行业发展。刘卿摄
近期,在人民网消费频道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推出的“消费洞察”访谈中,有专家表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医疗美容投诉3535件,涉及售后、质量、安全、价格等问题。通过正规训练、达到卫生部门要求的整形外科医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美市场迅猛增长的需求。
隆鼻、线雕、抽脂、植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同时,非医疗美容场所从事医疗美容治疗、非正规培训的人员执业、使用非合格的医疗美容产品等乱象屡遭诟病。乱象丛生,医美行业发展困境如何破解?
医美事故时有发生 消费者维权取证难
从媒体曝光美牙速成班学员两天就能毕业,尚分不清药水就拿“资质”;到某医疗美容品牌被疑标价数万元的针剂,真实价格不超千元……行业鱼龙混杂,给消费者带来“毁容式美容”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梳理发现,有些医美机构存在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据新华社报道,2019年11月,北京一家企业的转运眉推销员,话术培训3天即可上岗,通过宣传可将价格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普通文眉推销成价格19800元起步的“开运文眉”。
消费者医美消费维权之路艰难。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9月,因在东部某沿海城市的医疗美容医院打了瘦脸针,女子李帆“整张脸垮了”。李帆要求医美机构赔偿200万元,但医院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免费给她打几针玻尿酸,或者赔偿1万元。当事人虽觉不公,但因其达不到《医疗事故评级标准》中最轻微的四级医疗事故标准,难以获得侵权损害赔偿。
消费者因医美事故致死情况也有发生。据北京商报报道,2019年7月,大连某女士在医美机构进行隆胸手术,手术开始4小时后,该女士出现心脏骤停,在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医美“黑”机构缘何频现不止?
在沈阳工作的燕子(化名),几年前去韩国某美容医院学习微整形技术,回国后开设了一间微整形工作室,主营微针美塑、祛斑焕肤、玻尿酸填充等项目。燕子告诉记者说,现在自己也收学徒,8800元零基础就可以学近十种微整形项目,学成后发一张结业证书,学员就可以自己实操美容项目了。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数据显示,在“黑医美”市场中,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非法医美机构已成为医美行业发展的阻碍,医美“黑”机构缘何频现不止?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专职副秘书长曹德全在做客人民网消费频道“消费洞察”栏目时表示,中国的医疗美容行业正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当前国内有医美需求的人群数量多,产业增长速度快。市场需求和供给严重失衡,是行业出现非法违法现象的重要原因。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目前在国内卫生部门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有一万余家,而经过逐级正规训练、达到卫生部门要求的整形外科医生不足三千人。
曹德全说,不仅是在医疗美容行业,整个医疗领域,人才的短缺问题都是长期存在。医疗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人才缺口大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李斌律师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医美机构是否合规经营也是原因之一。一些医美机构通过夸大宣传、低价团售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其推销手段往往诱导消费者产生冲动消费。
今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19年医疗美容违法违规十大典型案件,其中五起是关于出借或未取得、未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三起超登记范围开展诊疗项目,两起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规范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多方发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索木芽告诉人民网记者,规范医美行业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行政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疗美容企业的多方发力。
索木芽说,首先,医疗美容机构和从业医生一定要具备相关资质,这条法律红线不能违反;其次,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教育和引导;三是,发挥中国消费者协会、全国消协组织,以及媒体及消费者的力量,加强社会监督,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医美有风险,选择需谨慎。索木芽说,医美行业和其他消费行业不同,消费者需亲身体验甚至涉及人身安全,这类消费意味着消费者要面临更大的风险。消费者应该擦亮双眼,谨慎选择,从机构和医生的执业资质,到药品是否合格均需考虑周全,不要贪图便宜,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