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多少无意识消费可以削减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许多年轻人的寻常生活,画下了一道特殊的休止符。当往日随手外卖、动辄外食小聚的生活难以实现时,“宅家消费”正在悄然兴起。从理发产品到打蛋器,再到游戏健身环,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在这段日子里有了不少肉眼可见的变化。对此,有人预言:年轻人的消费观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疫情的出现打破了日常生活场景,因此当然会影响年轻人的消费行为。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其中很多改变都不过是暂时的。当一切回归正常,人们不会再执着于购买居家用品,而是会照旧外出休闲消费。而且,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有人可能会在疫情之后意识到人生无常,把握当下,继而去踏遍祖国河山,环游世界;也有人可能会在体验过捉襟见肘的拮据生活后,放弃过度消费的习惯,好好当一回“葛朗台”。
不过,无论如何,这次疫情都带来了一个契机,那就是以危机的形式,让人们反思和重构自己的消费观。说到消费观念,人们总是能用一些概念加以概括,比如“超前型消费观”“保守型消费观”“报复型消费观”,等等。但问题在于,这些总结往往是“事后诸葛”。很多时候,年轻人的日常消费并没有明确的消费观指引,而完全是兴之所至,方便为先——指尖一点就可下单各类食物,省去自己动手的麻烦;看到各类“种草”视频和“对自己好一点”的广告语,就瞬间启动自我怜惜机制,开启买买买模式。月初看到自己的信用卡账单,则又开始懊悔,慨叹冲动消费不可取。
这类随意而为的消费方式,说明不少年轻人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是无意识的,也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成熟消费观。毕业不久、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因此不少会选择“月光”的生活方式。当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时,这样的生活方式尚可维系,但疫情的出现却能让年轻人意识到:生活中可能会有“黑天鹅”“灰犀牛”,每个人都要具备防范风险的能力。借此机会,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模式,树立更加成熟的消费观。
有意识地去规划消费,看起来是一种束缚,却会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自由和选择。这次疫情发生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把超前消费视为习惯,也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和技能。于是我开始向一位同行业的师姐请教,她说:自己工作近10年,一开始也会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代价是月月面对高企的信用卡数字。后来,她发现这样的消费模式并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惬意,反而像是被消费主义所驱使和绑架。
于是,她开始自我规划,每月固定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储蓄,并给自己的信用卡设立消费上限,防止过度消费。随着时间的累积,她的“小金库”越来越充实,不仅免除了捉襟见肘的忧虑,还有了不时前往世界各地旅游和投资自我教育的资金。可见,财务上的自律,看似是自我约束,实际上却为自己打开了消费枷锁。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境况不同,消费观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否。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让我们开始严肃思考消费观的问题。这种思考,或许会给我们暂时带来一定的负担,但却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多生活的主动性,避免陷入令人尴尬的“精致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