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消费频道

消费提示:科学辨识信用卡分期业务 "免息分期"中免息不等于免费

2020年07月31日15:29 | 来源:人民网-消费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7月31日电(刘卿) 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消息,近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信用卡分期业务和投保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的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信用卡“免息分期”中免息不等于免费,不同分期期数对应不同的手续费费率;互联网申请贷款投保时,切勿盲目勾选“已知晓”等按钮直接跳过重要信息,以免产生不必要纠纷。

信用卡“免息分期”中免息不等于免费

案例表示,宋女士就其持有的信用卡,自第一期账单开始办理分期还款业务,在按期还款三十几笔后,宋女士发现支付的手续费和利息高于自己理解并计算的金额,故引发与发卡行之间纠纷。根据此类信用卡业务投诉热点和消费误区,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要科学辨识信用卡分期业务,对分期业务收费做到心中有数,养成理性消费、合理负债的理念。

科学辨识信用卡分期业务。在实务中,经与银行达成一致,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对未还账单申请分期偿还,也可以对购车、装修等大额消费申请分期偿还。若持卡人急需现金周转,可以在信用卡预借现金额度内申请现金转账或现金提取。根据相关监管规定,预借现金业务原则上不享受免息还款期或最低还款额待遇,持卡人确需分期偿还的,可申请办理。

对分期业务收费做到心中有数。银行对信用卡分期业务通常会收取一定的利息或手续费(有时简称为息费),消费者如遇到银行宣传信用卡“免息分期”,请务必了解清楚其具体含义,因为免息并不等于免费。有的银行对分期业务会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不同分期期数对应不同的手续费费率,消费者可以选择分期或者一次性支付手续费。消费者在办理信用卡分期业务时,请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涉及手续费、违约金计算等,必要时可向银行询问确认,避免因分期过多造成高昂的个人财务成本,最终因入不敷出导致征信受损。

养成理性消费、合理负债的理念。理性消费是合理使用信用卡的前提。近年来,一些消费者在个人收入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时,往往会办理多张银行信用卡进行循环透支消费,一旦个人账务管理不善,可能会陷入“以卡养卡”的债务怪圈。更有甚者,少数消费者在信用卡也无法满足自身需求时,会通过其他途径借款,极易落入非法高利贷陷阱,最终债务缠身,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伤害。此外,监管要求个人信用卡透支应当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购房,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因此,请广大持卡消费者一定要树立量入为出的正确消费观和理财观,对消费、储蓄、负债做好合理规划。

互联网申请贷款投保时 切勿盲目勾选“已知晓”等按钮直接跳过重要信息

案例显示,杨先生在互联网上向某银行申请10万元贷款,并选择了投保某保险公司的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按照提示进入投保环节,在后续页面中出现了个人征信业务授权书、保险产品介绍、投保须知及投保协议等。杨先生急于获得贷款,未仔细阅读就直接勾选了“已知晓”并进行了下一步操作。杨先生事后发现,自己虽然成功获得贷款,但根据投保协议,除了每月还款金额外,还需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费,融资成本比自己预想中的更高,从而引发争议。根据此类投诉热点,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

正确认识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或个人借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为借款人,被保险人为贷款人。购买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属于信用增进(下简称增信)措施之一,除此以外,增信措施还包括第三方担保、抵押或质押担保等等。个人消费贷款等实务操作中,借款人可以通过购买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方式用以增信从而获取相应贷款,因此借款人为此购买时请看清所购险种。

合理评估个人贷款及投保需求。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作为增信措施之一,在实务操作中应遵循自愿原则,即贷款人不能强制消费者购买贷款保证保险,但借款人也可能因缺乏其他有效的增信措施而无法获得贷款。因此,请消费者务必结合自身的还款能力综合考虑是否贷款或投保。消费者若投保了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则融资成本中除贷款利息外,还将包括保证保险的保费,请消费者切勿忽略这部分融资成本。

认真对待借贷和投保办理流程。借款人在办理贷款手续时,如确需投保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的,除关注贷款协议外,还应仔细阅读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材料,尤其关注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方式、缴费金额和缴费期间等关键内容,了解清楚后再签字确认。若通过互联网申请贷款并投保,则请务必留意贷款操作页面的各个流程环节,根据页面提示认真阅读投保须知、保险条款等,清楚自身权利义务,切勿盲目勾选“已知晓”等按钮直接跳过重要信息,以免后续产生不必要纠纷。

按时履约还款维护个人征信。投保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并不能免除借款人的还款义务,如果借款人发生贷款逾期或违约,保险公司会先行向贷款人赔付,然后对借款人进行追偿,并可能上传计入个人征信系统,对借款人未来的贷款、出行、就业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请消费者理性借贷,在办理贷款后遵守合同约定,按时还款付息、缴纳保费,切勿因过度负债、无力偿还贷款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责编:刘卿、孙博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