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消费频道

“互联网+旅游”提振国内旅游市场 促消费潜力释放

2020年11月26日08:12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互联网+旅游”提振国内旅游市场 促消费潜力释放

为促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业健康发展,1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互联网+旅游”发展的措施。会议指出,旅游消费潜力巨大,要支持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普及电子地图、语音导览等服务,打造特色景区数字展览馆,鼓励景区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引导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等举措。旅游数字化、智慧化迎来了新一轮政策利好。

“互联网+旅游”供需两侧良性互动促消费

科技与文化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动能,新的旅游消费需求正在积聚,而“互联网+旅游”的融合创新成为强大的推进器。

“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旅游业和科技的融合也将越来越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晓东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互联网+旅游”提出的一些措施,包括建设智慧旅游景区、鼓励景区加大线上营销以及加强旅游安全监测和线上投诉处理等,释放了提振国内旅游市场的强烈信号,对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契机下,旅游业发展需要有新思维和新模式。其中,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必不可少。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助理研究员曾甜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需求角度来说,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智慧化,使互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至旅游者出游的各个环节,提高旅游的便利化程度,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激发旅游消费潜力。从供给角度来说,从互联网的巨大信息流中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丰富旅游产品形态,满足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通过游客数据分析和营销推广目标选择落实线上的精准营销策略。此外,促进消费者向上游生产者转变,形成供需两侧的良性互动,通过线上的分享来促进消费。

智慧旅游兴起 文旅深度融合趋势明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市场本身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这一变化的进程。

曾甜分析表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再加之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支撑的智慧旅游兴起,自驾、自助出游成为主流,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带动了相关特色旅游产品的发展。“经过疫情和市场的双重洗礼,旅游业必然迎来产业格局的重构,传统的产业需要走向现代,大的产业需要走向强的产业。”曾甜对本报记者表示。谈及今年旅游的新特征,携程旅游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旅游呈现以下新特点:登山、滑雪等“主题旅游”兴起;“私家团”小团旅游崛起成为新常态;“直播”带动高星酒店、自由行成为恢复龙头;“定制游”走向大众,高端定制分化;“景区预约”成为习惯,智慧景区进一步普及;“租车自驾”成为年轻人的旅行生活方式。

同程旅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向本报记者介绍,今年他们在旅游数字化方面推出了同城全域通项目,重点打造“内容+服务”“好景+好物”的文旅消费场景。比如,用3D、VR、AI等最新科技为目的地、景区、各类公共场所提供自动导览、智慧地图、VR预订、3D展品、AI智能客服、网红直播、自定义攻略、定制游戏、大数据后台等功能,整合本地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优质旅游服务。

在杨晓东看来,未来旅游业发展会有以下新趋势。一是科技的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强,包括景区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在线旅游消费和在线旅游体验的丰富度、多样化等方面会进一步增强。二是旅游消费需求会进一步释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旅游消费市场会持续繁荣。三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趋势更明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未来,文化和旅游将会深度融合。

多措并举促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业健康发展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国内旅游业全面复苏。接下来,应该如何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曾甜认为,对景区而言,无论是否有疫情发生,旅游业健康发展都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做好推广营销,让游客了解最新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信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二是做好景区建设,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以留住游客或者提高回访率;三是做好监管,尤其是售后反馈,以促进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升,线上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旅游业的基本需求。

“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还要在保证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同时,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曾甜举例说,比如,文化和旅游部配合国家防控措施逐步开放周边游、省内游和跨省游的措施,既保证了游客的旅游权利,又让疫情得到了有效防控。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说,预约游、云旅游、无接触式服务等形式保障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杨晓东认为,旅游业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各地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做好安全工作,防疫措施应到位,要继续制定完善防疫分类指引,疫情防控工作仍不能松懈。另一方面,各地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严格按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合理限制最大接待游客量和景区最大承载量。最后,要积极完善和优化旅游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市场和营销研究,强化科技应用,加快研发升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责编:孙博洋、乔业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