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故事系列之四:
走近非遗“滚灯”:“老青幼”的传承故事
【编者按】“敬奉贤人,见贤思齐”是上海奉贤名字的由来,也是奉贤不断发展向前的基因密码。在奉贤,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故事,而这些人和故事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奉贤,来到奉贤,和奉贤人一起谋发展、向前进。近期,人民网记者走进上海奉贤,寻找扎根在这片土地的那些美丽的人和事。
“滚灯,就像我的玩具一样,我喜欢和它一起玩。”来自上海市奉贤区绿太阳幼儿园的童童(化名)小朋友对记者说。据了解,童童今年5岁,但是其接触奉贤滚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一年多了。
传承|三代齐努力 共传滚灯风
奉贤滚灯是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海农文化”的重要载体,流传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2008年,奉贤滚灯成功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奉贤滚灯代表性传承人徐思燕告诉本网,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及儿童参与到滚灯艺术中,这令他感到欣喜。
“我们班有23名小朋友在学习滚灯,我感觉很开心!” 童童说到,在被问到长大以后要不要继续练习滚灯的时候,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上海市奉贤区绿太阳幼儿园童童(化名)小朋友 (曾志强/摄)
据了解,在奉贤,大到五六十岁的叔叔阿姨,小到五六岁的小朋友,很多都是奉贤滚灯的爱好者。就读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李自坚同学也是一名奉贤滚灯的爱好者,来自贵州的他到上海读书后才渐渐接触到奉贤滚灯文化。据李自坚介绍,他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奉贤人,但却沉浸于奉贤滚灯的练习与表演之间。
“我手中拿的这个是中号的滚灯,大约10斤重。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会磨手,但是熟练之后就会游刃有余,并且渐渐感觉到滚灯的魅力。奉贤滚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觉得应该承担起这份传承责任。”李自坚说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李自坚与队友在表演奉贤滚灯(曾志强/摄)
期许|源于民间 回到民间
谈到奉贤滚灯的传承与发展,徐思燕说他的期许是奉贤滚灯这一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可以再回到民间,被百姓广泛了解和喜爱,并且通过练习奉贤滚灯达到强身健体、娱乐生活的效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奉贤滚灯代表性传承人徐思燕(曾志强/摄)
据徐思燕介绍,奉贤滚灯来自于民间,是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艺术。老一辈的奉贤人对滚灯感情很深,在物资以及娱乐活动都不丰富的年代,戏滚灯承载着老一辈奉贤人诸多童年记忆。
“现在年轻人中了解奉贤滚灯的还是比较少的,这可能是奉贤滚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此外,徐思燕表示,为了解决传承奉贤滚灯过程中地域性、局限性问题,他希望可以去全国各地展开交流活动,让滚灯走出长三角、走下舞台、走进社区,让各地人民都了解奉贤滚灯文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奉贤滚灯的传承人。
【相关阅读】
奉贤故事系列之一:种地“真香”!曾经入职世界“500强”,如今村里种田忙
奉贤故事系列之三:大学生村官直播带货忙:让更多人爱上奉贤“好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